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52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教育後設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後設理論〕原為當代德國教育學者布瑞欽卡(W. Brezinka)的重要著作,在此書中布瑞欽卡主張一種富有綜合性色彩的「教育後設理論」。布瑞欽卡認為,教育後設理論應該綜合當代理性主義、經驗主義以及實用主義等不同的科學哲學觀點,從後設理論的基點上探討教育科學、教育哲學及實踐教育學(praktische Pädagogik)命題系統之特色與關係。此外,教育後設理論所探討的對象並非教育本身,而是針對教育理論作邏輯的解析與方法論的探究;因此教育後設理論可說是關於教育理論之應用邏輯、教育命題系統之描述、批判與規範的綜合性理論
  近代教育學之經驗科學化遠承啟蒙運動的遺風,以為自然現象...
創造力三面模式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創造是一種以不尋常的、特殊的眼光或想像,有目標的將過往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全面的大量反應,透過優異的技術,讓創作品進行有品質的活動。Sternberg 在「創造的三面模式」指出推理的過程可包括:編碼、推論、計畫、應用、辯證及回饋等六部份。並指出創造力的指標,包含領悟力、自動化能力、創新力、後設認知能力四種指標。其中,領悟力、自動化能力、創新力是評量在數學解題歷程中的創造力;後設認知是評量數學解題能力及解題的思考模式。註2Sternberg創造力三面模式指出創造力有三個面向:目錄1 1.創造性的應用智力2 2.認知形式3 3.人格特質4 參考書目 1.創造性的應用智力創造性的應用是指不尋常和適當地...
刺激-反應學習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早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如Watson)與實用主義教育學家(如Dewey)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在於描述由刺激經驗所引發的行為改變。經驗是一種與週邊環境(物理環境與社會環境)的接觸,這種接觸使個體產生適應性的新行為,就如增強作用一節所提出的Thorndike實驗,S是指環境刺激,而R是指行為,而心理學家的目標,就是瞭解S與R的互動關係。教育學家則研究如何有效的產生正確(符合物理社會環境需求的)的行為。   心理學家如何解釋S與R的關係,會隨著經驗的增加而改變呢?S-R 理論認為,只要能夠以S來預期R,就達到研究的目標了。但認知心理學家(如James)則認為,與S的多次接觸會導致一種內化的歷程...
Watson, J. B. (1930). Behaviorism (revised edi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ames, W. (1983).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wey, John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Y: Collier Books.
社會溝通理論與旨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溝通理論概述 (一)溝通能力:重視文法規則以及語用規則。(二)言詞行動的結構:語言溝通的基本單位式將語句應用於特定情境即所謂言詞行動。包含意思要素與命題要素。言詞行動成功的結構為:1. 互為主體性:溝通雙方必須透過意思要素,建立相互了解、同意的人際關係。2. 命題內容層次:基於意思要素所建立的關係來傳達某些訊息。(三)言詞行動的有效性聲稱:1. 可理解聲稱─言詞的意義是可被理解的2. 真理聲稱─命題的內容是真實的3. 正當聲稱─言詞行動是正當得體的4. 真誠聲稱─說話者的意向是真誠的 人類的三種生活要素及興趣 1....
角色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角色理論是指對於角色的概念、發展的歷程及角色行使的結果等現象加以解釋與預測的一些原理原則,亦即和人們基於特定的地位與情境等因素有關的行為型態(或角色)加以探討所得的理論。一般人士與社會科學家都廣泛的使用有關角色的辭彙或概念,而且實證的研究也已累積相當的成果。但由於研究者立場不同,角色理論的焦點頗有差別,甚至對於一些角色的基本概念也持不同的見解,以致角色理論仍無法建立完整的體系,且爭論不休,迄無定論。
  自1930年以來,林頓(Ralph Linton)、米德(G.H. Mead)與莫瑞諾(Jacob Moreno)等分別從人類學、社會學與精神醫學的角度探討角色理論在研究社會體系...
學習風格的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或者與同儕合作。這些差異可以部分預測某一兒童在哪一學習環境下學習效率最高。 關鍵字中文: 學習風格的理論英文: Learning style theory 參考書目Robert E. Slavin(2005)。教育心理學,頁152-153。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需求層次理論學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需求層次理論學派2 理論原則3 五種需要層級3.1 生理需求3.2 安全需求3.3 社會需求3.4 尊榮需求3.5 自我實現需求4 參考資料 需求層次理論學派 理論原則此學派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為馬士婁(A.H.Maslow),他所建構的心理學為融合了幾大著名學者的
認知發展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認知結構與基模3 組織與適應4 關鍵字5 出處 定義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被公認為20世紀發展心理學上最權威的理論。其最大的貢獻是在兒童的認知發展與道德發展這兩方面。皮亞傑不採用當時心裡主學主流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們所強調控制實驗及數據資料統計結果推論解釋方法,而是指對個別兒童在相當自然情境下細密地、連續地觀察記錄他們對事物處理所展現的智能性反應,從而非希兒童的智能表現與其年齡的關係。他對兒童心智活動的解釋是,兒童的思維或心智活動異於成人,兒童隨年齡增長而產生的智力發展,並非只是表現於他的知識量的增加,而是在思...
專業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專業理論(professional ethics)每個心理健康專業機構都有自己的倫理準則,專業工作者必須熟悉自己專業領域的倫理守則與相關的倫理實務。當面臨倫理兩難情境或爭議時,這些規範不見得能提供特定解答或是標準答案,但是它們可提供普遍性的指引;了解自己專業領域的倫理內涵是對專業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多半的專業團體均有建立其專業倫理守則,以供該團體成員遵守。專業倫理之所以重要,消極方面是因為它可規範輔導工作者的行為,並讓其在從事輔導工作時,若遇到兩難情境,可以有所依循;積極方面則是它可保障個案及一般社會大眾的福祉,並可提升...
鷹架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蘇聯心理學家維高斯基(Lev S. Vygotsky, 1896~1934)對認知發展提出一種與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認知發展論不同的理論。在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論中,最受重視的是他倡議的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所謂「近側發展區」指介於兒童自己獨自表現所能達到的能力水準,與經由別人給予協助後可能達到的能力水準,此二種水準之間的一段差距。在這種情形下,別人給予兒童的協助,包括成人的協助或的互動等社會支持,對兒童的認知發展具有促進發展的作用。根據維高斯基的這種觀點,布魯納、羅斯和吳德(Bruner, Ros...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