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第八藝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電影。十九世紀末,電影繼文學、音樂、繪畫、戲劇、建築、雕刻、舞蹈等七種藝術形式之後興起,故稱為「第八藝術」。[例]第八藝術最初僅用來拍攝一些活動景象的片段,現代因有高科技的配合,展現了變化多端、繽紛多彩的境界
劉禹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陽,任太子賓客,又加檢校禮部尚書銜。然而他並沒有為著這23年的坎坷際遇而消沉頹廢,而是表現出一種更高境界的人生態度:“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是何等的達觀和灑脫,這又何嘗不是劉禹錫人格精神的昇華?人間滄桑,那些曾經擁有的高宅華堂、金車寶馬何在?曾經擁有的富貴功名何在?只有純正美好的品質是歷史上最亮麗的風景,只有無私的境界和寬廣的胸懷與天地同在!
百毒不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任何毒物皆無法侵害。如:「他練就一身功夫,已臻百毒不侵的境界。」
神遊太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教指人的神魂逝於虛空的境界。後來借用作形容一個人神思馳遠,不專注於目前的事。如:「看他那發呆的樣子,想必又神遊太虛去了。」
漸至佳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逐漸進至美好的境界。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顧長康啖甘蔗,先食尾。問所以,云:『漸至佳境。』」後用以比喻環境逐漸好轉或趣味漸濃。如:「經過大力整頓,他的公司已漸至佳境。」、「他初學書法時,不得要領,頗覺無趣,近日則已漸至佳境。」也作「漸入佳境」。
米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49年搬至生活花費較低的巴比松村,開始描繪他嚮往已久的農村生活。六年後,在米勒的繪畫技巧達到圓熟的境界之際,卻仍有人對他的風格不以為意,直到西元1867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獲得首獎,才讓大多數人信服他的成就。米勒的晚年稱不上安定,甚至因遇上普法戰爭暫時搬離巴比松,最後在1875年與世長辭。 藝術風格米勒的家庭有濃厚的宗教信仰,加以家中務農,因此多以「人物」作為一幅畫的主題,筆下的人物常源於聖經故事或是辛勤工作的農人,反映了他的「神觀」與生活背景。米勒並不像一般畫家一樣刻劃農村生活悠哉、寫意的一面,而是強調農民辛勤工...
詩中有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詩歌的意象很美,有如一幅美妙的圖畫。[例]他近來的詩作,清新自然,已達「詩中有畫」的境界
聖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智慧卓越、品德高超、人格完美的人。[例]儒家的學者認為每一個人都可達到聖人的境界
一心開二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心開二門《大乘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思想,是從眾生心的自性清淨與虛妄無明,分別地說明了一切生滅流轉法與涅槃還滅法。此由一心所開出的二門,基本上可說是以一自性清淨心為樞紐,由此往下即開展現象世界的一切生住異滅;而往上則是通向涅槃寂靜的如實境界。 牟宗三先生:《大乘起信論》所提出之「心」乃是超越的真常心,此真常心是一切法的依止;所謂一切法,乃是包括生死流轉的一切法,以及清淨無漏的一切法。這一切法的兩面,都依止於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依」是依靠的依,「止」就好像說「止於至善」的那個止。一切法都依止於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就表示...
羅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在廣大的天空中飛行,本身就具備著浪漫的因素。這樣精準與浪漫並存的風格,展現在羅門詩作的用字精確和境界壯闊中,讓兩種似乎完全不相干的專業有了關連。羅門的浪漫不但顯現在詩中,也展露在日常生活中,他在年輕時候認識了美麗的女詩人蓉子,在他們交往中的某個夜裡,羅門坐三輪車送蓉子回家,送到家門口,蓉子捨不得羅門,又陪羅門坐車回去,到了羅門住的地方,換成羅門不忍相離,再請車夫調頭送蓉子回去。就這樣,三輪車夫不知道在街上來來往往拉了多少次,才總算把這對情侶都送回家中,這段美麗如詩的愛情,成就了詩壇一對美滿眷侶。羅門是詩人,也是藝術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