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89.1518 ms
共 1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行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誦讀大乘經典而修行佛道的福業。
|
三無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張之一。相對於三自性而言。三無性指三種無自體的存在狀態。即一、相無性,謂形相是由概念而有,所以沒有自體;二、生無性,謂現象是條件構成,所以也沒有自體;三、勝義無性,謂究竟真實就是呈現沒有自體的狀態。因此從這三個角度,瑜伽行派也說一切存在都無自體。唯識三十論頌:「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
|
百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唯識宗將構成世間、出世間一切境界分析為一百種要素,總稱為「百法」。《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上》:「百法乃所詮事理,通一百法故勝。」
|
中觀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典籍。龍樹著。後秦鳩摩羅什譯。四卷,二十七品,四百四十六頌。內容主要在闡明一切現象沒有真實存在的體性。為大乘佛教中觀派最重要的著作。除漢譯本外尚存有梵本及藏譯本。也稱為「中論」。
|
北方佛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代佛教學者為避免大、小乘含有褒貶義的用語,將佛教從接受的師承傳統與流傳區域分南北兩系統。傳播在今北印度、西藏、中國大陸(傣族佛教除外)、日本、韓國等地的佛教總稱。實指大乘佛教。也稱為「北傳佛教」。
|
攝論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陳、隋時期,研習、講說南朝梁真諦所譯的《攝大乘論》之佛教學者。著名的有慧愷、法泰、智敫、僧宗、曇遷等。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