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774.0992 ms
共 1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龍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印度佛教大師的法號。初期中觀派的代表,主張一切皆空。在他的著作中,利用窮舉歸納的方式,證明實體論的謬誤。他的思想和論證方法,成為後來大乘發展的重要基礎。西藏人以他為大乘六莊嚴之一,在漢地尊他為八宗共祖。主要的著作有《中論》、《七十空性論》等。
|
俱舍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全名為《阿毗達磨俱舍論》。世親著。漢譯本有南朝陳真諦翻的《阿毗達磨俱舍釋論》二十二卷,唐代玄奘譯的《阿毗達磨俱舍論》三十卷。《俱舍論》是世親在有部學說的基礎,吸收經量部、大眾部等思想而完成的。本書雖屬部派佛教的著作,但對大乘佛教影響極大。流行於印度、西藏及中國陳、唐之世,且東傳日本。
|
中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典籍。龍樹著。後秦鳩摩羅什譯。四卷,二十七品,四百四十六頌。內容主要在闡明一切現象沒有真實存在的體性。為大乘佛教中觀派最重要的著作。除漢譯本外尚存有梵本及藏譯本。也稱為「中觀論」。
|
轉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梵語āśraya-parāvṛtti的意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謂阿賴耶識斷除煩惱和所知障的種子,轉換成涅槃和智慧的清淨種子。因為阿賴耶識是一切煩惱和解脫的依據,所以轉換阿賴耶識的性質謂之轉依。《唯識三十論頌》:「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捨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
|
大眾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部派之一。大眾為梵語Mahāsanghika的意譯,音譯為摩訶僧祇。係佛教最初分裂所形成,與上座部對立。相傳後來大乘佛教的發展頗有關係。
|
金剛頂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佛教典籍。唐代不空譯。三卷。全名為《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屬佛教密續金剛頂部的經典。金剛頂部共十八會,本經屬初會部分。北宋施護的《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三十卷,是本經的全譯本。在中國和日本的密宗,本經是二部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也稱為「大教王經」、「攝大乘現證經」。
|
佛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究佛教經典的哲學,約在西元前五世紀至西元前六世紀的時候產生於古印度,以後流行於印度的南北各地,發展成南傳巴利語系的小乘佛學,與北傳梵語的大乘佛學。
|
三藐三菩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為梵語samyaksaṃbodhi的音譯。意譯為正等正覺。佛教謂最究竟的覺悟。《妙法蓮華經》卷二:「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也作「正等菩提」、「三耶三菩提」。
|
懺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徒修習懺悔所依據的儀軌。清.錢謙益〈華嚴懺法序〉:「聖天子聖輪御世,崇信大乘,方以華嚴法界含攝群生,而木君表章懺法,實維其時。」
|
丹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赤誠的心。《西遊記》第一二回:「且收勝會,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經』來,再秉丹誠,重修善果。」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