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40.627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禪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禪那與定的合稱。禪那是指修行者高度的集中精神,努力對某對象或主題去思維。定是指心住在一對象的境界之內。禪那是過程,定是結果。禪定依修習的層次可分為「四禪」和「八定」。但在中國,禪定的定義常是混合不區別。《大乘義章》卷一三:「禪定之心,正取所緣,名曰『思惟』,思心增進,說為『修習』。」
有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佛教用語。泛指一切有情識的生命。《大乘掌珍論.卷上》:「普為饒益一切有情,正發無上菩提大願。」也作「眾生」、「有識」。
水月鏡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鏡花水月」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鏡花水月」原作「鏡像水月」。鳩摩羅什(西元344∼413)為東晉時高僧,是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佛經家之一,天竺人,七歲時隨母出家,總貫群經,妙解大乘。東晉隆安五年(西元401),鳩摩羅什被後秦王姚興迎入長安,奉為國師,與僧肇、僧嚴一同從事譯經工作,並有系統地介紹佛教義理。當時漢譯佛經日多,但品質不一,內容難解。鳩摩羅什通曉多國語言,譯筆簡潔暢達,為世所重。《遠什大乘要義問答》為鳩摩羅什與慧遠的問答錄,又稱《大乘大義章》、《鳩摩羅什法師大義》,書中闡明了大乘佛教的教義,並反覆論述有關法身的問題。佛家把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形成之物稱為「色」,非此四大元...
佛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的經典,包括經、律、論等。如華嚴經、四分律、大乘起信論等。
三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梵語tri-yāna的意譯。謂三種能使眾生獲得證悟,息滅煩惱的途徑。即從他人聽聞佛法而悟道的聲聞乘;自己觀察自然現象而悟道的獨覺乘,和以成佛為目標的佛乘。獨覺乘也稱為「緣覺乘」、「辟支佛乘」,佛乘也稱為「大乘」、「菩薩乘」。《大乘莊嚴經論》卷二:「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西遊記》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
三摩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謂修行者將心集中在一點的狀況。為梵語samādhi的音譯。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無散亂或靜止的境界相似。《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三摩地者,於所觀事令心專一為體,智所依止為業,令心專一者,於一境界令心不散亂故;智所依者,心處靜定知如實故。」也作「三摩帝」、「三摩提」、「三昧」。
道貌凜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整行次」,打點、整理行旅之處所。 (3) 維摩:為佛陀之在家弟子,乃中印度毘舍離城之長者。精通大乘佛教教義,修行高遠,雖出家弟子猶有不能及者。亦稱為「維摩詰」、「無垢稱」等。 (4) 道貌:修行者的容貌。 (5) 凜然:莊嚴肅穆的樣子。 (6) 畾落:同「磊落」,形容胸懷坦蕩,心地光明。
唯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梵語vijñapti-mātratā的意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張。謂一切外境只是心識所變現的,沒有客觀的對象和外境,只有心識。《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覆思獨善傷大士行,唯識所變,何非淨方。」
阿羅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的果位。為梵語arahan的音譯。意為殺賊、應供、不生。在早期佛教,阿羅漢是究竟的解境界,與佛果無別,但大乘佛教興起後,將阿羅漢貶低,視為小乘的最高果位而已,其上還有菩薩和佛陀的果位。《阿育王傳》卷五:「說法已竟,便得阿羅漢。」也稱為「羅漢」。
小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相對於大乘以成佛為最終的理想境界而言。大乘佛教徒稱那些以證得阿羅漢果為終極理想的佛教宗派為「小乘」。如經部、正量部、說一切有部等。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