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27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自我定混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定(或同體)混淆是指艾利克森(E.H. Erikson)一九六三年所提出來的人格發展八大時期中,第五個時期(青年期)如果發展不順利時所形成的危機。在青年期中,青少年的發展特徵是自我定(identity)的形成,也就是指青少年在面對新環境時,會將過去的經驗、目前的知覺和對未來的期望產生關聯,以便形成一個統整的自我,達到自我定的目的。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有可能會遭遇困難而阻礙了自我定的發展,這種情形稱之為「自我定混淆」。在形成自我定的歷程中,青少年會去思考有關「個人」的問題,例如「我現在想要什麼?」「我有那些能力?」「父母期望我將來做什麼?」「我自己希望將來如何?」等。經過反覆的...
知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發展的界定方式有如下幾種:
  古德(C.V. Good)為:依照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的說法,知發展指的是兒童思考歷程的發展,係透過對環境的適應和資訊的同化而成。
  傅來福(J.H. Flavell)為當指皮亞傑研究的思考與智力,經由同化調整歷程而獲得的發展。
  倪爾(A.F. Nell)指出,依照皮亞傑的觀點,即是一種心智發生學(mental embryology)。智力具有結構、功能與內容。
  布萊安特(P.E. Bryant)從知發展的研究方法出發,分別指出三種不同的重點,即知覺、語言發展及邏...
錢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只重視錢財,不重視人。形容人非常勢利,見錢眼開。如:「現今社會越來越功利,大多數人只錢不人,人情味也日趨淡薄。」
〔幼兒知能力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幼兒知能力測驗〕主要目的在評量幼稚園大班和國小一年級兒童在語文、數量和非語文三種知能力發展狀況,以供教學及研究參考。
  此測驗係由陳英豪、李坤崇、吳百能及李華璋等人於所共同修訂而成的,主要的藍本為桑代克(Robert. L. Thorndike)和黑根(Elizabeth Hagen)於一九八五年所編製的〔知能力測驗〕(Cognitive Ability Test)。
  原測驗有十個水準,可適用於幼稚園到高中三年級學生或未在學青年,〔幼兒知能力測驗〕為依據該水準一而修訂。〔幼兒知能力測驗〕共有六個分測驗如下:
1.關係概念:係測量幼兒比較以及辨...
教師的知歷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師的知歷程」就狹義言,指教師在教學歷程中,其知、推理與判斷等心智能力的運作歷程。此種觀點,係將教師的教學視為是教師本身的一種知能力的運作;就廣義而言,則泛指教師對與教育活動有關的一切人、事、物之知、推理與判斷等心智能力的運作歷程,如知應具備的專業知能,學習與表現其任務。
  由於教師的知歷程影響其教學品質的良窳,因此美國若干研究團體及師範教育專家,曾針對教師的知歷程,提出「教師知發展模式」;為師資的培育應依循教師的知發展歷程,歷經若干的知階段始至於完備。
  對教師的知發展歷程之研究取向,主要有三:
  1.探討教師教學時所關注的焦...
知動機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動機說以為「需要知道」乃是一種動機,從資訊處理而言,洪特(J.M. Hunt, 1906~1991)為人常想把「新知」和「已知」合成一體。新知可能與已知一致,也可能前後矛盾。如果矛盾過甚,也可能使人退縮。但從內發的動機而言,矛盾的程度有高低之別,會生出強弱不等的動機,而有愉快或不快之感,牽涉到快樂問題。毫無矛盾或矛盾微不足道時,使人厭煩;矛盾過劇又使人不快,反而是中度的矛盾予人適度的快感;而引起積極的探索行為,是一種知的動機模式。
  洪特從人對訊息或知識的處理著眼,側重新知和已知的一致性和矛盾性與情感的關係。即是說新知與已知一致未必使人感覺愉快,甚至以為新知也「不過如此...
死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執意不肯承錯誤。如:「人不怕犯錯,怕的就是死不錯。」
圖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圖形(Identify graph)目錄1 建構幾何圖形1.1 拼圖1.2 摺紙與剪紙1.3 做圖形2 指圖形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建構幾何圖形 拼圖首先可讓幼兒階段的孩童拚一些圖畫,例如卡通人物的拼圖等等,讓孩童學習能拚出原圖。接著再進行拚幾何圖形,而拚幾何圖形比拚圖畫來的重要,因為拚幾何圖形可培養孩童建構出圖形,並且具備分析圖形的能力,且能夠發現複雜圖形中所隱含圖形的能力,適用教材如七巧板或者以三角形來拼成某圖形。 摺紙與剪紙摺紙與剪紙...
知主義(道德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的非知主義之主要論點,為「道德」無法作客觀的分析與知,即無法藉理性或經驗的方法對道德的涵意作客觀的分析與知。
  非知主義的主張以穆爾(G.E. Moore)為例,為道德語言本身是最簡單的定義,無法再加定義。例如當人將「黃色」界定為「光線的波長為X者」時,可能只是一種偶然;因為在其他星球上或不同的空間中,這樣的波長者可能顯現出來的不是黃色,而是其他的顏色,依此可看出,「黃色」本身是一個最基本的意義,無法再加以分析。同樣,道德語句也如「黃色」一般是無法定義(indefinable),凡是要以自然性質的字句對「善」、「惡」等道德字句加以定義者,均犯了「自然主義的謬誤」...
哈伯瑪斯的識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哈氏的知識理論有兩大任務:一為批判從孔德以降的實證論;二是給予社會批判理論一個知識論的基礎。 批判實證論 實證論是一種對於科學的哲學性解釋或了解,這種解釋或了解影響科學研究工作。實證論對科學知識的反省相當膚淺,未對主體進行識,也無視於對象的構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或所謂的「事實」是「暨予的」,而不是識主體所「構成的」,因此不比追究主體的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