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可否機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係網路系統安全管理的一個機制,將使用者與其在網路上的活動進行連結,對其來源做一證明以達權責歸屬,使其無法否其行為。例如數位簽章產生後,為保護簽章者在未經其允許下,隨意被複製散佈,可應用不可否簽章於指定的簽章接收者;當此種簽章被產生時,簽章者即可知道該簽章係由誰所接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再法是測量記憶的方法之一,所要測量的是學習過的材料是否「得」。一切測驗式中的是非題與選擇題,在性質上都是以再的方法測量學過的材料。
  謝巴德(Roger N. Shepard)在實驗室中使用再法研究記憶的問題,首先使受試者逐次看過五百四十張卡片,每張卡片上各有一個常用的英文字,然後呈現一系列的測試卡,卡上印有一個受試者剛看過的「舊字」和一個沒看過的「新字」,受試者須說出每張卡的兩個字中,那一個是他剛看過的「舊字」,結果受試者正確反應的百分比達到百分之九十。如果不用英文字,而改用彩色圖片,則正確百分比達百分之九十八。所以彩色圖片的再正確度比英文字的再正確度為高。即是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屍體。如:「檢察官已通知家屬前往屍。」
後設知技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布朗(A.L. Brown)的說法,後設知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知歷程的知識和覺察,也指一個人能根據學習結果和回饋而重新組織、監控和修改這些知歷程的控制能力。教師可以透過教學而教給學生這些能力。當學生能夠根據學習結果和回饋而監控和修正某些知歷程,便說他已具有後設知技能。假定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針對自己的閱讀理解歷程進行理解監控和自我檢核,例如在閱讀過程中,常自問「這對我而言是不是有意義」、「我所學到的東西是否足夠通過考試」等,便表示學生會使用後設知技能。又如:個人能利用加減乘除演算原則解答數學問題,而且確實做到程序適當、方法正確及檢驗、驗算結果無誤的整個歷程,即為後設知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意捐助。《文明小史》第三九回:「叫人把筆硯取過來,每人捐多少,寫成一張單子。」
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辨測驗是指由各種不同真實性程度的測驗情境所組合成的一種評量方式。例如,在某些情境下,可能只要求學生辨一套工具或一組器具,並且指明它們的功用而已;而在較複雜的測驗情境裡,則可能會向學生詢問更特殊的表現作業問題(如:找出電路發生短路的所在),並且讓學生辨解決該表現作業問題所需要使用到的工具、器具、或程序等;而在更複雜的辨測驗裡,則很可能會要求學生仔細傾聽某部故障機器(如:汽車、鑽孔機、或車床等)所發出的故障聲音,然後,根據所發出的故障聲音,辨最可能的發生原因及修復的正確程序來。   雖然,辨測驗在工業教育中較被廣泛使用,但它的用途並不限於該領域而已。例如,生物教師會要求學生辨存...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二版)。台北:心理。
知地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製圖過程中於腦海所產生的心靈圖像,該圖像可經描繪成圖以顯示,此為常見之成果形式。此圖為人類對某主題或區域於一瞬間所產生者,可能因知與想像之差異,而產生與實際位置、形態之偏移或扭曲。見知製圖。
自我定混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定(或同體)混淆是指艾利克森(E.H. Erikson)一九六三年所提出來的人格發展八大時期中,第五個時期(青年期)如果發展不順利時所形成的危機。在青年期中,青少年的發展特徵是自我定(identity)的形成,也就是指青少年在面對新環境時,會將過去的經驗、目前的知覺和對未來的期望產生關聯,以便形成一個統整的自我,達到自我定的目的。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有可能會遭遇困難而阻礙了自我定的發展,這種情形稱之為「自我定混淆」。在形成自我定的歷程中,青少年會去思考有關「個人」的問題,例如「我現在想要什麼?」「我有那些能力?」「父母期望我將來做什麼?」「我自己希望將來如何?」等。經過反覆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辨準確。如:「你要準才叫,可別鬧笑話!」
2.定。《紅樓夢》第三四回:「那焙茗也是私心窺度,一半據實,竟準是他說的。」
錢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只重視錢財,不重視人。形容人非常勢利,見錢眼開。如:「現今社會越來越功利,大多數人只錢不人,人情味也日趨淡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