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34.384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國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在心理學中是指一種心理上的同化(assimilation)或內化(internalization)及定的歷程;在此歷程中,個人逐漸將別人或團體的觀念及思想融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定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如果定的是一個國家,便稱作國家同。根據美國政治學者本德(Leonard Binder)等的研究,「第三世界」的開發中國家,若要成為一個現代化的「民族國家」,或是「民主化」的現代國家,在政治發展的過程中,都有可能面臨同、合法性、參與、分配與行政貫徹等危機。其中同危機,是指一個傳統社會的人民開始意識到國族或其他較大的社群之歸屬感,但又不能捨棄其根深柢固地對家族、部落等次級團體之歸屬感...
知表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表徵是前運思期兒童重要的發展之一,指能夠用之來代表物體或事件。在兒童知發展過程中,有幾種表徵具有影響力,依出現的先後,分別為延宕模倣、符號遊戲、繪圖、心理意象與語言。每一種表徵約在二歲出現,無論那一種表徵,都是以一種示意者(a signifier)來代表另一種物體或事件(被指涉者)。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稱之為記號功能或符號功能。
  符號指與其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相似性者,如圖畫;亦可指與其所代表的毫無關係者,具有獨斷性。文字或口說的語言和數都屬於符號系統。
作用(Denial)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isUec2 <a href="http://fqeilimxipvo.com/">fqeilimxipvo</a>, [url=http://onyhcdmojidk.com/]onyhcdmojidk[/url], [link=http://rbuwypqgpgax.com/]rbuwypqgpgax[/link], http://qcockmragrrf.com/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承過失。《三國演義》第四五回:「操雖心知中計,卻不肯錯。」《文明小史》第二九回:「西卿這番倒著實服他料得不錯,只自己面子上不肯錯。」
2.誤。如:「他經常錯人。」
知驅動處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驅動處理亦稱概念驅動處理(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ing)或由上而下的處理(top-down processing),強調形成組型辨(pattern recogntion)的過程,個人的概念與高層次處理的影響力。知驅動處理可以加速知過程,藉著此種運作,亦可辨歪曲的、模糊不清的、局部不全的、甚至殘缺的刺激。如憑著人對NΛSΛ整體字的知識,也得以辨第二與第四個字母為A。
  形成組型辨的另一種處理方式為資料驅動處理(data-driven processing),亦稱由下而上的處理(bottom-up processing),強調刺激(物...
知容量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是指個體經由意識活動,對事物加以識與理解的心理歷程。知一詞的涵義頗為廣泛,舉凡知覺、想像、辨、推理、判斷等複雜的心理活動,皆屬知的範圍。而「容量」指個人記憶儲存所能保持的知記碼的量。因此,知容量即為個人對事物識與理解的潛能,簡單地說,知容量是指能產生感覺刺激的知處理或資源的數量。
  「模式」是陳述一事象的小型理論;此處以注意力的容量模式來說明知容量模式。卡尼曼(D. Kahneman)在[注意力與努力](Attention and Effort)一書中提出知容量模式說明注意力的發展,為注意力是分配和辨刺激的知處理單元或資源,而這些知資源是非...
知失調(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失調論由美國心理學家范士庭(L. Festinger)所提出,是解釋心理平衡的理論之一;該理論的要點為:個體有保持心理平衡的傾向。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內在的知與外在的行為和諧一致,但是當兩者不一致時即失去平衡,使個體覺得緊張,因此產生欲行恢復平衡的內在動機。另一種情形是,對同一事物有兩種以上的知,而這些知之間彼此有矛盾,致使個體知上產生衝突而引發心理失衡現象。故知失調具有動機作用,同時也是近代社會心理學家用來解釋態度改變的重要理論。
  知失調論在社會心理學的應用上主要有兩種典型:(1)決策後的知失調:個體經常需要在多種選擇中做決定,在決定之後,也許會發現所選擇的...
知能力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能力測驗」乃是由「羅桑智力測驗」(Lorge-Thorndike Intelligence Tests)演化而來的一種團體智力測驗,由桑代克(E.L. Thorndike)和黑根(E.P. Hagen)所編定,其主要目的在測量受試者一般思考能力。
  知能力測驗共包含初級組合(水準一及水準二)和多層次版本(水準A-H)兩個單元。初級組合中包含四個分測驗:關係性概念(relational Concepts)、物的分類(object classification)、量的概念(quantitative concept)、口語生字(oral vocabulary)等。其水準一適用...
郭耳堡的道德知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郭耳堡(Kohlberg’s Moral Cognitive Development)為道德的發展代表個體自我與環境互動,知結構經過同化、調適所產生的新平衡結果。其使用晤談、呈現道德情境兩難故事給兒童的方式,設計問題了解受試者面對情境採取的行動,進而建立道德發展「三期六階段論」。第一期是道德成規前期,又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獎賞懲罰階段,兒童會服從權威、避免懲罰。第二階段是相對功利取向階段,兒童道德觀是互惠概念,所謂公平概念就是你為我做事、我為你做...
道德識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識論指關於道德知識本質的分析批判與道德思維推理論證的研究;其主要探討的問題包括:(1)有關「善」的知識本質的探討,如道德哲學家對「善」概念的分析,什麼是善,善能不能被知,善如何被知等問題;(2)探討道德識中主客體的關係,如道德知識是主觀或客觀,道德知識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主體理性識能力是否有其限度;(3)道德知識有效性的問題及其批判;(4)道德識過程中有關方法論的問題。
  西方倫理學有二種不同的傳統來源:希臘倫理與基督倫理。重視道德的識理論基礎,是西方倫理學的重要特徵之一;此傳統遠自希臘三哲有關「善」與「正義」等諸德本質的探討,蘇格拉底(Socrates)主張...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