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9.88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祖歸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被人收養或非婚生的子孫回復原來姓氏,並祭祀具有血緣關係的祖先。如:「經過多年的辛苦訪尋,他終於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得以祖歸宗。」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我只為祖歸宗,遲眠早起,登山涉水,甫能勾到庭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律上指非婚生子女經生父領者,視為婚生子女、其經生父撫育者,視為領。非婚生子女與其生母之關係視為婚生子女,無須領。
知治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治療是一九五○年代美國學者貝克(Aaron T. Beck)所發展的一種以改變患者錯誤知的方式達到解除行為困擾的心理治療方法。治療者透過接納、溫暖及同理的態度,引導患者建立嘗試錯誤的心態,逐步進入自行解決問題的歷程中。在治療歷程中,治療者透過和患者一起檢核自己想法的可信性,教導患者「學習如何學習」,在合作的治療氣氛下,患者將發現自己所遵循的心理規則不合理之處,並逐漸擺脫不斷自我錯誤證的「知陷阱」(cognitive traps),落實信念形成歷程中取得證據的步驟,改變原有的錯誤想法。
  在貝克的知治療步驟中,特別強調「蘇格拉底式對話」(Socratic Dialog...
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知是指對道德問題的識。有關道德知的可能性,自希臘哲人蘇格拉底(Socrates)以迄當代牛津哲學家萊爾(Gilbert Ryle, 1900~1976)都曾反覆討論。因此道德是否可知,及道德的本質為何等問題,一直是道德哲學中爭議的問題。
  道德知發展學派秉持著道德可知的預設,強調道德知發展的歷程。如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為道德知發展可分為道德前期、道德成規期與自律期。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在一九三二年出版的〔兒童的道德判斷〕一書中,亦發現道德判斷的發展經歷無律、他律與自律三個時期。一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道、識。《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那些搶鹽的姓甚名誰?平日得不得?」《紅樓夢》第四一回:「眼睛裡天天見他,耳朵裡天天聽他,口兒裡天天講他:所以好歹真假,我是得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眾所定,大家所承。如:「他是全校公的好老師。」
  〔教育目標之分類:知領域手冊〕一書,是布魯姆(B.S. Bloom)一九五六年所編著的一本書。布魯姆從事教育目標的分類研究,發現大量的教育目標是屬於知領域(cognitive domain)的範疇;知領域中的知識即是事實之知。他以為知領域的六人層次如下圖。
  
  前述六個層次最基層為知識,為以上各層次的基礎。第二層為理解,是植基於知識之上的。第三層為應用,是以理解為基礎的。第四層為分析,應用為基礎。第五層為綜合,是建基於分析之上。第六層為評鑑,前述的五層均為其基礎。知識的層次由低而高;較低層次培養的能力,是較高層次知能之基礎。前述六人層次之中,各層次又均...
布魯姆(B._Bloom)的知分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布魯姆的知分類(Bloom’s Cognitive Taxonomy)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B. S. Bloom)把教育目標分成情感的、動作技能的、知的這三類。上述三類目標的每一類又排列成由低到高的幾個層次,其中教學的知目標可分成六級:1. 知:對知識的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接受自己的身分或處境。如:「你還是分點,別妄想攀上這門親事。」
知結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結構有二種釋義:
  1. 指個人對人、對事、對物或對社會現實的看法;其中包括客觀的事實、主觀的知覺,以及兩者組合而成的概念、理解、觀點與判斷等。換言之,是個人對某一事象的知結構,也就是他對該事象的識或經驗。
  知心理學家們視學習為個體對事務經由識、辨別、理解,從而獲得新知識的歷程。在此歷程中,個體所學到的是思維方式,亦即知心理學家所謂的知結構。個體在學習情境中,運用其已有之知結構去識、辨別,以至理解各刺激之間的關係,增加自己的經驗,從而改變(擴大或提升)自己的知結構。
  2. 與知基模同義。按皮亞傑(Jean Piaget)的知...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