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知行為治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ory)知行為治療結合行為學派理論,並強調諸如思考、感覺、動機、計畫、目的、意象與知識等概念,是目前最具有實證基礎的治療取向,有完整的訓練手冊;由於目前心理衛生服務與醫療照顧制度的限制,強調要有實證基礎,保險才可能給付,因此亦是目前最受重視的治療取向。此學派的主要概念包括如下:1.基模:係指包含個體基本信念與推論的架構,是個體主觀賦予意義的
知單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單位或稱意元、集組(chunk),係米勒(G. Miller)知理論中的術語。意指短期記憶中暫時所能貯存的資料單元,或意義單元。如電話號碼中每一數字,或一句話中每一單字,均可視為串節。按一般人的短期記憶,其串節數約為七正負二,即在五至九個串節之間。一般電話號碼之所以不超過七位數字,即係由於串節數限制之故。意元不限於數字或單字,由兩個單字形成的詞或數字形成的成語,也同樣成為串節。西蒙(H.A. Simon)一九七四年也指出我們的記憶廣度甚至更有限,例如記憶廣度更接近五個串節而不是七個串節。從記憶廣度和注意廣度的實驗所得的結論可知:短期記憶大約只能保留五個串節的訊息。
  在短...
知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奈瑟(Ulric Neisser)對「知」(Cognition)所下的定義為:「知是指感覺輸入的轉換、縮減、精緻化、貯存、恢復以及使用等所有的歷程。」因此知心理學在研究個人如何獲得生活裡的各種訊息,以及這些訊息如何被表徵、貯存、提取使用。凡是涉及與知有關的內在心理活動、從感覺到知覺,從注意、記憶、圖樣的識別、知識的表徵、概念的形成、思維推理的運作、語言的表達、問題解決,到閱讀理解構思寫作等,都是知心理學重要的研究主題。
  由方法論來看,知心理學所研究的主題都是內在的知活動,是一種內隱的歷程,相當複雜而且不易研究。因此在知心理學的研究中,需要更多的研究法來配合,如...
知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發展論是研究人類機體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後,人類的智力、思維、邏輯分析和語言能力等方面如何從低階段向高階段發展的學說,是教育心理學有關人類智力發展的一個重要理論。知發展論的基本原理是:(1)人的知發展是有次序、有階段性的;(2)儘管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會遵循同樣的程序,但本質上此階段截然不同於彼階段:(3)每一階段都反映出獨特的知結構,而這種結構決定人類知功能的程度和形式;(4)知發展的階段之間具有明顯的轉變點:而高一階段總是概括低一階段的特徵;(5)知能力的發展主要是人類積極與外界接觸的結果。
  知發展論的研究者包括知論者、行為學家和知發展理論家。早期的發展,...
識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究關於知識的來源、發展過程、識方法,以及知識與實踐的關係的學說。可分為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知類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內容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   所謂知類型(或「知風格」)(cognitive style),是指個人在面對問題情境時,經由知覺、記憶、思維等內在心理活動從而處理與組織訊息時,在行為上所表現的一種習慣性特徵。知類型所指者是外顯行為。分為場獨立型及場依賴型。 內容   在實驗心理學上,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察、識。《朱子語類.卷六.仁義禮智等名義》:「將愛之理在自家心上自體思量,便見得仁。」
個體同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個體同理論1.1 同的要素1.2 同狀態1.3 中英文關鍵字1.4 參考資料 個體同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馬西亞(Marcia,1996)以Erikson的理論為基礎,研究自我同(統合)的發展。
汙名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汙名化同(stigmatized identity)係指一個特定的群體,由於歷史背景因素或其特殊的社會情境等,而讓社會中其他團體,通常是較為優勢、強勢的群體對其賦予負面的刻板印象的形容,而其所屬之語言或文化權益等長期被社會忽略,進而造成這個群體中的成員本身對於自身所屬之族群持負面評價,為其文化較為落後、卑微等,削弱其同感,產生對自己所屬團體
道德知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知發展論」係由美國學者郭爾保(Lawrence Kohlberg)所提出。此理論承襲皮亞傑(J. Piaget)的學說,採取知發展的觀點來研究道德發展,為道德發展是自我和環境互動之後產生的知結構的變異。郭氏經由泛文化及對個人長期的追蹤研究,發現人有六個品質上不同的道德發展類型,其類型之間發展的先後順序是不變的,由此引出道德發展的六階段說。
  郭氏將此六個階段分成三個層次,並將第一層次之前的階段界定為零階段;茲分別說明如下:
  1.零階段:道德前階段(premoral stage)
  這階段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來從事判斷。
  2.第...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