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安貧樂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子》又稱《通玄真經》,為道家經典。〈上仁〉篇中有一段藉著文子與老子間的問答,以闡述道家所崇尚的自然無為。文子問:「為什麼仁義禮等法則不如道德重要呢?」老子回答道:「行仁義者,不可能將其施為廣布於天下,所以不如修道行德,順應天地間的自然法則,那麼不必有什麼作為,萬事萬物便自然合於仁義了。……真正的聖賢之人,應該順其自然,安於任何處境,即使貧困,也信守天道,不因求取額外的欲望或私利而損害了生機,當然也不會任意索求而違逆正道。」其實道家的中心思想便是自然無為。文子所揭示的即此理念,所以要人安於現況,即使貧困,也能樂於信守正道,不作他想,也就是所謂的「安貧樂道」了。後來「安貧樂道」演變為一句成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泛指好的德性、事物等。如:「君子有成人之美」。《管子.五行》:「然後天地之美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9.調和。《淮南子.天文》:「天地之襲精為陰陽。」漢.高誘.注:「襲,合也;精,氣也。」
正襟危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想去找卜者來驗證這句話的真實性。兩人來到市集,在占卜的店鋪中遇到閒坐的司馬季主。席中,司馬季主講述天地自然運行規則,和陰陽吉凶的緣由,聽起來都很有道理,這使得他們感到十分驚異,曉得是遇見高人,連忙把帽子戴正,繫好帽帶,並整理衣襟,端正地坐好,然後才開始發問。後來「正襟危坐」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莊重誠敬的樣子。
力不從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ài xīn釋義︰猶「力不從心」。見「力不從心」條。 01.宋.歐陽修〈亳州乞致仕第四表〉:「雖天地之施無私,恩非責報;而犬馬之微自效,力不逮心。」
膠柱鼓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元.王禎《農書.授時篇》:「然按月農時,特取天地南北之中氣,立作標準以示中道,非膠柱鼓瑟之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天地、陰陽間變化的規律、定數。《易經.繫辭下》:「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
天衣無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也。」簡子曰:「敢問何謂禮?」對曰:「吉也聞諸先大夫子產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淫則昏亂,民失其性。是故為禮以奉之。……」註解:(1)簡子:趙鞅,生卒年不詳,春秋末晉國人。趙武之孫,正卿。卒謚簡。(2)子產:公孫僑,字子產,春秋時鄭國大夫。其人博洽多聞,長於政治,為政寬猛並濟。時當晉、楚爭霸,鄭處兩大國之間,子產能事大以禮,而不苟徇其欲,晉、楚皆敬憚之。及卒,孔子為之涕。(3)則:依循、效法 故事 西元前5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7.世界、世間、世人。如:「傳世」、「避世」、「世外桃源」。《莊子.天地》:「千歲厭世,去而上僊;乘彼白雲,至於帝鄉。」《楚辭.屈原.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見仁見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彩,理念幽微莫測,由宇宙運行乃至人事生滅,都有極精辟的見解。在所引典源《易經.繫辭上》中,解釋了生成天地萬物的「道」,說︰「陰陽的相反相生,生成了宇宙萬物,這就是道。承繼陰陽之道而生成萬物的就是善,而成就萬物的就是天命之性,也就是仁義道德。有仁德的人見到此道,就認為是仁;有智慧的人體會此道,就認為是智。百姓雖然日常受用此道,卻不知曉。因此君子之道雖然涵蓋萬有,知道的人卻很少啊!」後來「見仁見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對同一件事,每個人看法各異。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