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10.23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幼兒認基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幼兒認基模1.1 基模的形成1.2 基模與學習1.3 幼兒教育認基模之建構 幼兒認基模基模(schemes)是人類思考問題的一種基礎模式,由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率先提出。認為嬰幼兒面對外在環境,即有其本能的反應,而這一套處理訊息的認過程,則稱為基模。基模會隨著年齡及所經歷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道、察覺。《西遊記》第三九回:「但恐官家有人覺,泄漏我的事機,反為不美。」《儒林外史》第一三回:「休使他覺逃走了,不好回文。」
2.感官接受外界訊息,抽取特徵及加以組織,並參照過去的識與經驗,而獲得對外界刺激的了解。例如:透過視網膜接收到「蘋果」的視覺刺激,經由視覺處理而得到「蘋果」的立體形狀與顏色,並參照過去的相關經驗而辨識出「蘋果」。
雄守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老子》第二八章:「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表示雖如何剛強,卻安於柔弱,不與人爭。此為道家韜光養晦的處世哲學。宋.范仲淹〈老子猶龍賦〉:「雄守雌,宛訝存身之際;絕聖棄智,潛疑勿用之時。」
路遙馬力,事久見人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比喻人心的善惡,須經時間的考驗才能得。如:「雖然大家都誤會他,他卻堅信『路遙馬力,事久見人心』的道理,相信時間總會還他清白的!」也作「路遙馬力,日久見人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會、照會。《儒林外史》第五一回:「祁太爺道:『何以不見照?』萬中書道:『由閣咨部,由部咨本省巡撫,也須時日。想目下也該到了。』」《文明小史》第六○回:「便吩咐門上,照他們所有由各處薦來願當出洋隨員的,儘兩日內來見。」
2.舊式公文用語。悉之意,多用於下行文。如:「令行照」。
定義與說明陳述性識的基本心理表徵的基本形式包括命題(proposition)、心像(image)、線性規則(linear ordering)。命題是陳述性識的最小單位,相單於個體腦中的一個觀念,功能在表達或提出(propose)概念之間的關係。一個命題單位約略等同於一個想法(idea)。陳述性識塊的表徵組織包括命題、圖式(schema)與心智模式(mental mod...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全道。如:「眾所皆」。晉.干寶〈晉紀論晉武帝革命〉:「百姓皆上德之生己,而不謂浚己以生也。」《新五代史.卷二八.唐臣傳.任圜》:「天下皆崔協不識文字,而虛有儀表,號為『沒字碑』。」
識社會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識社會學是從社會學發展出來的一門學科。最早提出此一名詞的是哲學家謝勒(Max Scheler),早期此一學科較具哲學色彩,後來到曼海姆(Karl Mannheim)之後,才走向社會學的領域。識社會學重視識形成與社會文化條件的關聯。換言之,其研究是了解識的內容及呈現方式如何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識社會學的發展始於馬克斯(K. Marx)思想中對意識型態的批判;其所謂「人的存在決定人的意識,而不是人的意識決定人的存在」,即為識社會學的核心觀念。後來馬克斯主義者將思想(或識)視為社會經濟結構與發展制約的產物,強調下層建構(如經濟)對上層建構(如法律、政治、教育)的...
愚昧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愚笨而不明事理。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七○.紅鉛火龍訣》:「為上智之人,明達而自,無勞論也。愚昧無,勉論不及也。」《明史.卷一三七.吳伯宗傳》:「倘愚昧無,亦聽其所為,不在旌表之例。」
班都拉(Bandura)的社會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班都拉(Bandura)的社會認論目錄1 一、理論介紹2 二、啟示3 三、班都拉社會學習論的摘要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一、理論介紹(1) 學習理論的三元取向---環境、認、行為。(2) 學習的產生非繫於強化。(3) 學習的自觀察的模仿。(4) 模仿學習有不同的方式。a. 直接模仿:用筷子吃飯、用筆寫字。b. 綜合模仿:電工在凳子上修理電燈、母親在凳子上擦窗戶。c. 象徵模仿:電視、電影→偶像人物→隱士勇敢、正義。d. 抽象模仿:老師解析算術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