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7.03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恨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憾恨相太晚。如:「今日才認識你,真有相恨晚之嘆!」也作「恨相晚」。
道德認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認發展論」係由美國學者郭爾保(Lawrence Kohlberg)所提出。此理論承襲皮亞傑(J. Piaget)的學說,採取認發展的觀點來研究道德發展,認為道德發展是自我和環境互動之後產生的認結構的變異。郭氏經由泛文化及對個人長期的追蹤研究,發現人有六個品質上不同的道德發展類型,其類型之間發展的先後順序是不變的,由此引出道德發展的六階段說。
  郭氏將此六個階段分成三個層次,並將第一層次之前的階段界定為零階段;茲分別說明如下:
  1.零階段:道德前階段(premoral stage)
  這階段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來從事判斷。
  2.第...
可想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夠推想得。表示理所當然之詞。《鏡花緣》第七一回:「他們行為如此,其平時家庭盡孝之處可想而,所以至今名垂不朽。」
迷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覺察自己步上錯誤之途,而能加以改正。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夫迷途反,往哲是與;不遠而復,先典攸高。」也作「迷途返」、「迷塗反」。
情境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情境認論(situated cognition)一九七O年末期,以計算機模式來描述人類思考的認論受到強烈的批評,研究認的心理學者開始把眼光從遠離現實的實驗室,轉移到學習所發生的自然環境或社會,也就是學習者所處的情境脈絡。情境認論也稱為情境學習論,主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求取識的慾望。如:「他有強烈的求慾。」也作「求欲」。
惰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前言2 實驗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前言在James的朋友所參觀的這個班級,學生們已經記住了「高溫熔漿」的訊息。這種訊息就是Bransford, Burns, Delclos和Vye(1986)所謂的隋性識(inert knowledge)(或譯非活性識)。惰性識是指那些「原本能夠,而且應能夠,應用到廣泛範圍的情境,但是現在卻只能應用到有限範圍的環境」的
良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賦的善性能。《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者,其良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道、察覺。《西遊記》第三九回:「但恐官家有人覺,泄漏我的事機,反為不美。」《儒林外史》第一三回:「休使他覺逃走了,不好回文。」
2.感官接受外界訊息,抽取特徵及加以組織,並參照過去的識與經驗,而獲得對外界刺激的了解。例如:透過視網膜接收到「蘋果」的視覺刺激,經由視覺處理而得到「蘋果」的立體形狀與顏色,並參照過去的相關經驗而辨識出「蘋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沒有識、不明事理。《西遊記》第一五回:「不他怎麼無,今日沖撞了大聖。」《紅樓夢》第一七、一八回:「無的孽障!你能道幾個古人,能記得幾首熟詩,也敢在老先生前賣弄。」
2.沒有感覺、覺。《穀梁傳.僖公十六年》:「石無之物,鶂微有之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