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6.979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選擇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選擇性覺係指收訊者在訊息接受過程中,依據自己的需要、動機、價值、目標、經驗、背景和其他個人特質等來作選擇性的看和聽。同時在解碼時,也會加進個人的興趣和期望來詮釋訊息。例如,某一面試的主考官如果認為女性都以家庭為重,則不論女性應徵者是否重視家庭,其在面試中的講話,很可能都會染上這層色彩。
  由於人的覺能力相當有限,不可能同時對所有看到和所有聽到的訊息,都加以注意。故一個人的覺常是一種選擇的過程,亦即經由覺的歷程,有的訊息被認被接受,而有的卻被忽視被捨棄。影響這種接受與捨棄歷程的因素,主要有:(1)與個人的直接經驗有關的訊息,最能夠被認;(2)與個人的價值和目標有關的訊...
識領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識領導(knowledge leadership)目錄1 定義2 起源3 學校的發展阻礙4 中英文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定義指組織領導者能夠提供適切的環境、文化和組織結構,以利於識的建立、分享和創造。隨著識經濟時代的來臨,識已經成為最可貴的資產,有些
君子樂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易經‧繫辭〕中有「樂天命故不憂」,意指凡事皆有定數,不可強求,若能通達自然之理,樂於順應天道而行,性命之始終,貧富窮達,一切聽其自然,安分守己,不求聞達,無欲無求,心中坦然,自然沒有憂愁。
  孔子在〔論語‧子罕篇〕中也說:「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東漢荀悅在〔申鑒‧卷五〕中加以詮釋說:「君子以樂天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
  荀悅在〔申鑒‧卷四〕中就說過君子樂天命,故不為己而憂,但君子仍應為天下事而憂。文字是:「為世憂樂者君子之志也,不為世憂樂者小人之志也。」君子與小人的分野,在於君子公於四海,小人私於一己。君子最期望的是太平盛世...
內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隱識(tacit knowledge)是個人信仰、觀點和價值,是個人的直覺、想像力、創意或技巧,源自於個人認之主觀識,由實務操作、真實體驗、反省思索、身體力行及不間斷地錯誤嘗試中累積的經驗識,由於不易口語化與形式化、因此難以記錄、傳遞與散播。內隱識包含認及技能兩種面向,前者為個人的信仰、價值觀、心智模式,是個人對現實及未來願景的意象,即「是什麼」和「應該是什麼」,它幫助個人感受與解讀世界。後者則是因應特定情境下之不斷練習而獲取的純熟技藝,由「做中學」而習得,舉例如下:騎腳踏車或游泳等運動相關技能的學習與體驗,傳統手工藝以口傳、觀摩、見習等之師徒制的方式來傳承技藝,醫師由其個人...
Polanyi, M. (1966). The Tacit Dimension. New York: Doubleday.野中郁次郎(Nonaka, I.)、竹內弘高(Takeuchi, H.)原著;楊子江、王美音譯(1997)。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臺北市,遠流。賴鼎銘、葉乃靜主編(2007)。默會識研究。臺北市:文華。
結構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結構論是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的理論之一;認為人的認結構具有抽象的性質,是由經驗組織而成的一種形式,因此不能直接測量。皮亞傑的此種認結構觀,或許是由柏拉圖(Plato, 427~347 B.C.)的理型(ideal form)或康德(I. Kant, 1724~1804)的先天綜合判斷(synthetic a priori)概念修正而來。
  皮亞傑指出認結構具有整體性(wholeness)、轉變性(transformation)與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
  就整體性言,結構是由多數元素結合而成。一個結構中...
渾然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完全不道。如:「小李無心闖下的大禍,已經鬧得滿城風雨,而他卻渾然不。」
致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致良」是王陽明所提出的最重要學說。據陽明弟子錢緒山說:陽明之教有三變,居貴陽時,首倡行合一之說;自滁陽後,多教學生靜坐,江右以來,才單提致良三字,直指本體,令學生言下有悟。陽明並說:教學生靜坐,久了學生漸有喜靜厭動、流入枯槁的毛病。所以近來只指明致良的工夫。學生真見得良本體明澈,是是非非莫非天理,不論有事無事、精察克治,都歸併一路,才是格物致實際工夫,不落一邊。因為良原不分動靜,致良比靜坐工夫較為無弊(見〔王文成公全書‧刻文錄敘說〕)。
  「良」一詞首見於〔孟子〕。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者,其良也。孩提之童,無不愛其親者;及其長...
所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下落和結果。《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列傳.向長》:「於是遂肆意,與同好北海禽慶俱遊五嶽名山,竟不所終。」明.瞿佑《剪燈新話.卷一.水宮慶會錄》:「後亦不以功名為意,棄家修道,遍遊名山,不所終。」
先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覺智慧比一般人敏銳的人。語本《孟子.萬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覺後,使先覺覺後覺也。」後指人感覺敏銳,事先覺。如:「我還沒開口,他已經先先覺了。」也作「先覺先」。
衣食足而榮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活沒有憂慮後,才能講求禮義廉恥。《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衣食足而榮辱,廉讓生而爭訟息。」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