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魚之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與惠施於濠梁之上,辯論水中游魚是否快樂之事。典出《莊子.秋水》。比喻能體會物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羞惡之心。《禮記.中庸》:「力行近乎仁,恥近乎勇。」
千金難買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再多的金錢也買不到未的事情。例:既然你了解千金難買早事个道理,就應該好好把握機會認真去做正著。(既然你道千金難買早道的道理,就應該好好把握機會認真去做才對。)
命之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五十歲。參見「命」條。《文選.潘岳.閑居賦.序》:「自弱冠涉乎命之年,八徙官而一進階。」唐.白行簡《李娃傳》:「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
蟬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蟬夏生而秋死,終生未曾見雪,故不雪。比喻見聞淺薄。漢.桓寬《鹽鐵論.相剌》:「通一孔,曉一理,而不權衡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蟬之不雪堅。」
神不鬼不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形容事情很隱祕,沒有人道。[例]扒手趁著人多擁擠時,神不鬼不覺的把她的錢包扒走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道、不明白。《論語.學而》:「不患人之不己,患不人也。」《紅樓夢》第五七回:「直獃了一頓飯工夫,千思萬想,總不如何是可。」
2.不自覺。《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老之將至云爾。」漢.王襃〈四子講德論〉:「皇唐之世,何以加茲,是以每歌之,不老之將至也。」
目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會讀書寫文章。《舊唐書.卷二○.哀帝本紀》:「楷目不書,手僅能執筆,其文羅袞作也。」《明史.卷二一七.列傳.吳道南》:「吳江舉人沈同和者,副都御史季文子,目不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圖這個名詞是由學習論者Tolman所提出,他將白鼠學習的行為,解釋為一種認學習的方式;認為白鼠學到去找食物所在位置,並非機械式地對環境刺激作直接反應,而是在牠走過之後,會對於迷津通路有一個整體的概念,亦即獲得一個認圖。此種認圖的形成,乃是白鼠認識迷津中某些特徵作為符號標誌,然後辨別符號之間的關係而獲得對迷津的整體認識。
  認圖形成(cognitive mapping)是由一系列的心理轉化所組成的過程;個人藉此獲取、密碼化、儲藏、回憶及譯解與其日常生活空間環境中各現象的相關位置與屬性有關的資訊。而意象及認圖則為此等資訊所轉換成的、具體化可供個人辨識、理解及參考用的精...
  美國心理學家托爾曼(E.C. Tolman)利用白鼠為研究對象,進行三路迷津的實驗。結果發現:白鼠對三條通路之障礙情形了然於心,一如老馬識途;也像開車多年的計程車司機一樣,對該城市的大街小巷及路況十分熟悉,能因地制宜,因時應變。依據托爾曼的解釋,白鼠在迷津中經過多次遊走之後,學到了迷津的整體概念,獲得一個有關迷津的認地圖。於是牠的行為反應不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標的。這種有目標的反應是源自於對問題情境中各種訊號的領悟。牠把問題情境中的刺激當作訊號,根據認地圖預期如何反應就可得到酬賞。該認圖能引導個體走向目的地。因此托爾曼認為個體在問題情境中,不是學得反應,而是領悟到訊號的意義而產生預期...
識形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哲學中凡一個識體系自有其概念、概念與概念間自有其關係、自有其判斷概念及命題真偽的標準、自有其追求識的方法及技巧,就具有一種識形式(a form of knowledge)。如數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歷史、宗教、文學及藝術、哲學社會科學各自有其識形式。
  在教育哲學領域中,英國學者赫斯特(Paul Hirst)對「識形式」有較清楚的說明。赫斯特以為教育的主要核心為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而博雅教育的主要內容即是一種識形式。可以稱為識形式是其中有精緻、細密、複雜、且自成一系的識。識形式的構成條件有四:
  1.自有其獨特的概念。...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