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2.07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仿效。如:「效法」。《周易.繫辭上》:「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其中矣。」
閉門造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開悟後,還須勤於修行,才能使本就存有的佛性透顯出來。未證成佛身時,即為三者未能融合,此時一佛二菩薩似是三個個體;當證成佛身時,三者則合為一體。欲修行者,必須先了解這個道理,然後順應因緣來修行,如此便能與佛祖最初的修行相應和。這就好像雖然關起門在家製造車子,但因為依循著一定的規則,所以成品能完全符合應行的軌跡。「閉門造車」這句成語在這裡原是用來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後則轉用於比喻凡事只憑主觀辦事,不問是否切合實際。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外表像金玉般華美,內裡卻盡是破棉絮。形容外表美好而內質破敗。明.劉基〈賣柑者言〉:「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醲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可畏,赫赫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昏昧無知的心智。如:「啟蒙」。《黃帝內經素問.卷一一.舉痛論》:「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宮內小臣。《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晉.杜預.注:「豎,左右小吏。」《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夫以中才之人,事有關於宦豎,莫不傷氣,而況於慷慨之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憐憫。《詩經.小雅.鴻鴈》:「爰及矜人,哀此鰥寡。」《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
痛定思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韓愈〈與李翱書〉(據《全唐文.卷五五二.韓愈》引)足下謂我入京城有所益?僕之有子,猶有不知者,時人能知我哉?持僕所守,驅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閒,開口論議,其安能有以合?僕在京城八九年,無所取資1>,日求於人,以度時月,當時行之不覺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今年加長矣,復驅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難矣。所貴京師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賢公卿在下,布衣韋帶之士,談道義者多?以僕遑遑於其中,能上聞而下達?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愛不相忌者又加少,內無所資,外無所從,終安所為? 〔注解〕 (1) 無所取資:沒有地方取得生活費用。指沒有收入。資,費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放開、赦免。如:「釋放」、「開釋」、「保釋」。漢.王充《論衡.變虛》:「方伯聞其言,釋其罪,委之去?」
赴湯蹈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鼂錯(西元前200∼前154)為西漢潁川(地約當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人,文帝時,奉命記錄和整理已失傳的《尚書》,後屢屢升遷,調任為太子家令。由於他學識豐富,被人稱為「智囊」。太子(景帝)即位後,更升任為御史大夫,常上疏建言,景帝幾沒有不接受的。後來他倡議削諸侯封地,讓各諸侯王懷恨在心,當景帝果真採用其議,削奪諸侯王封地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要求皇帝誅殺鼂錯,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內亂,於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犧牲了鼂錯。鼂錯雖然含怨而終,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主張應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將士保衛疆土,他說:「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憂愁不安。通「悒」。《楚辭.屈原.離騷》:「忳鬱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此時也!」《荀子.解蔽》:「不慕往,不閔來,無邑憐之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