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厚流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澤廣厚,光耀後世。《穀梁傳.僖公十五年》:「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故厚者流光,薄者流卑。」唐.韓愈〈禘祫議〉:「今國家厚流光,創立九廟。」
誡人勿貪非分及不義之財,不義之財,怎麼來就怎麼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仁愛的澤。《淮南子.繆稱》:「善之由我,與其由人,若仁之盛者也。」《宋書.卷二.武帝本紀中》:「自歷世所賓,舟車所暨,靡不謳歌仁,抃舞來庭。」
氏赤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氏赤蛙是大型的蛙類,身體修長,可達12公分。上下唇皆白色,鼓膜周圍白色,像戴一個白色耳環。身體背部棕色或淺褐色,身體兩側各有一條明顯的背側褶,沿背側褶有黑色線條及不規則的黑斑。貢氏赤蛙有一對外鳴囊,叫聲是如同狗叫般的「茍、茍、茍」,聲音低濁而且大聲。因為叫聲像狗叫,所以暱稱牠們為狗蛙。夏天是牠們最活躍的時節,喜歡成群活動,卻又各自分散地躲在水草間鳴叫。個性極為害羞,一旦有人太靠近,就會發出「吱-」驚擾叫聲,然後噗通一聲跳到水裡。因為常常躲在石縫鳴叫,所以閩南語稱之為「石蛙」。貢氏赤蛙因為體型大,過去經常被捕捉販賣,所以在民國78年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為保育類,也因為這些年的保育有成,...
機構。成立於西元1981年4月16日,1983年5月13日奉行政院核定為「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1990年8月6日正式修正為「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直隸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3年1月1日高雄巿文化局成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改隸文化局。該局至善廳五百個座位,至堂二千個座位,經常演出舞蹈與戲劇,圓形廣場八百六十坪,前廳一千一百坪,另有文物館多間及藝術圖書室等,定期舉辦各類展演活動,為高雄重要之藝文活動及舞蹈表演空間之一。地址:高雄市五福一路67號。
價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價值常指道行為本身的價值,而與這個行為對有者是否能帶來好處(包括物質和心理上的)沒有關係。以康(Imm. Kant)在〔道形上學基礎〕(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一書所舉的例子來看,說一個雜貨店的老闆之童叟無欺的行為是否有道價值,要看他的動機;如果是為了建立商譽,希望以後生意更好才如此,那麼這種行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具道價值。反之,如果其出發點是以誠實本身就是對的,所以應該去做,也就是把誠實當義務來執行,才具有道價值。由此可以引申,凡是為了外在的獎賞而做,或是為了避免懲罰而不做,都不具有道價值,只能說是為了個人利益...
要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至要道見於〔孝經〕首章中,孔子說明「孝」為先王的「至要道」;在第十二章〔廣要道〕和第十三章〔廣至〕中,孔子進一步說明了為何「孝」是「至要道」的道理。
  孔子說,先王用至要道來治理天下,人民順從,互相和睦,從上到下都沒有怨尤,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孝」字。因為孝是「」的根本,而孝的表現,則可分為開始、中段和終結三個層次或段落。孝的開始在於愛惜並保護自己的身體,因為身體是父母給的,愛護自己的身體就如同尊敬父母,原文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中段是立身行道,在於修身,建立行,獲得行事的能力,成就事功。這一段多半在為國服務方面,孔子時即說是「事君」。最後由於自己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尊性」一語出自[中庸],其原文為:「君子尊性而道問學。」尊性為存心之功,道問學指致知之業,二者相發,本不可偏廢,然後儒講學,或偏於一端,致有「尊性」與「道問學」之爭,如南宋陸象山專以「尊性」教學者,認為能「尊性」則此心有主,然後可以應天地萬物之變;並譏「道問學」為支離事業。後人於此,多所議論,如黃宗羲謂「象山之學,以尊性為宗,謂先立乎其大,而後天所與我者不為小者所奪。夫苟本體不明,而徒功於外索,是無源之水也。」其實象山教人「尊性」,並不是完全「束書不觀」,不講「道問學」,只是有所偏重而已。
重整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重整運動簡稱「道重整」;創始人為美國路宗牧師卜克曼(Frank Buchman, 1878~1961)。一九二一年,他於英國牛津大學成立「牛津團契」,弘服務青年、改善青年生活為目標,成效卓越,此為「道重整運動」的前身。一九三○年代,舉世烽火四起,全球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嚴重威脅。卜克曼深感人類的危機,從表面來看,是由於種族的、政治的與經濟的衝突;但是根本上是人類內心的驕傲、貪婪、仇恨等問題所形成。因此,要徹底解決全球人類的危機,則必須發揮人性的自覺與道力量。時至一九三八年,卜克曼將英國的「牛津團契」,改組加以擴大,發展為全球革命性的運動,正式命名為道重整運動。這個世界性的民間...
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1798~1857)是法國實徵主義(Positivism)的哲學家和社會學家;承繼聖西蒙(Saint-Simon, 1760~1825)對科學分類的興趣與自然主義(Naturalism)哲學的歷史社會觀,主要的著作是〔實徵哲學進程〕(The Course of Positive Philosophy)一書,共六卷,於一八三○至一八四二年間在巴黎出版,使他在學界中取得領導地位,稱為實徵主義哲學之父。書中主要討論他對實證方法和自然科學的觀點與看法,以及對科學所作的廣泛概括與分類。孔並運用實證方法來做社會研究,稱之為「社會學」(sociology)。
  孔相信歷史只是許多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