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5.62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談過其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言過其實」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東漢應所著的《風俗通義》中的〈正失〉篇,開頭即點出此篇是為了糾正歷史上善惡謬誤所寫,所以立篇名為〈正失〉。在孝文帝這段中,指出劉向認為世俗流傳漢文帝的許多事跡,大多是些誇大,與事實不相符的穿鑿附會之說。只因文帝非常禮遇來上諫的大臣,所以大臣們對文帝多有褒獎。例如:文中列舉十數件關於文帝的善行,都有溢美、牽強附會之嫌。後人看到這些褒揚的文章,就以為全是事實。世上的非議與稱讚,有很多是名實不符,但會去求證的人不多,隨聲附和的人倒是不少。應在此對劉向的看法表示贊同。後來「言過其實」被用來指言辭虛妄誇大,與事實不相符。
反邪歸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改邪歸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改邪歸正」原作「背邪向正」。秦漢時期,在三公之下設有九卿。漢代的九卿分別為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東漢獻帝時遷都於許,典章湮沒,應於是綴集所聞,著成《漢官》(亦稱《漢官儀》)一書,記述漢代典章制度及職官禮儀。應在提到「卿」這個官職時,認為它有彰顯、光明之意,具有背棄邪道,趨向正路的作用,可以彰顯國家的道德。後來「改邪歸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改正錯誤的行為,返回正途。出現「改邪歸正」的書證如《七國春秋平話》卷上:「望大王改邪歸正,就有道而去無道,則邦國之幸。」
高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坐於坐具上,別於古時席地而坐。清.趙翼《陔餘叢考.卷三一.高坐緣起》:「古人席地而坐。……應.風俗通:『趙武靈王好胡服,作胡床。』此為後世高坐之始。然漢時猶皆席地,……至東漢末始斲木為坐具,其名仍謂之床,又謂之榻。」
生擒活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活捉敵人。《三國演義》第一二回:「黃不及隄備,被李典生擒活捉過來。」《精忠岳傳》第五四回:「若是湯南蠻轉來,該要生擒活捉,不可傷他性命。」也作「生擒活拿」。
循名考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依照其名來考核其實。三國.魏.傅嘏〈難劉攷課法論〉:「夫建官均職,清理民物,所以務本也,循名考實,糾勵成規,所以治末也。」也作「循名責實」。
避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避亂而遷居他鄉。《後漢書.卷六八.郭符許列傳.許》:「方今小人道長,王室將亂,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一一:「京國亂離,僖皇幸蜀。宗生避地,亦到錦江,然畏潁川知之,遂旅游資中郡,銷聲斂跡,惟恐人知。」
棄邪從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改邪歸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改邪歸正」原作「背邪向正」。秦漢時期,在三公之下設有九卿。漢代的九卿分別為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東漢獻帝時遷都於許,典章湮沒,應於是綴集所聞,著成《漢官》(亦稱《漢官儀》)一書,記述漢代典章制度及職官禮儀。應在提到「卿」這個官職時,認為它有彰顯、光明之意,具有背棄邪道,趨向正路的作用,可以彰顯國家的道德。後來「改邪歸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改正錯誤的行為,返回正途。出現「改邪歸正」的書證如《七國春秋平話》卷上:「望大王改邪歸正,就有道而去無道,則邦國之幸。」
隨聲趨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雷同相從,隨聲是非」就是別人說什麼,跟著他說,不考究真相,可見原本「隨聲」已有「附和」的意思。另外應的《風俗通義.卷二.正失》:「審形者少,隨聲者多。」意思也是說考竟實情的人少,隨聲唱和者多。後來「隨聲」之後,加上「附和」就成為「隨聲附和」的成語。出現這句成語的文獻如宋.魏了翁〈直前奏六未喻及邪正二論〉:「人至於忠忱體國,真實任事,則圖惟國事之濟,言慮所終,事惟其是,而豈肯隨聲附和,以僥倖萬一乎!」
金銷眾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鐘的聲音好聽。後來「眾口鑠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眾口同聲,往往積非成是。而在漢朝應所著的《風俗通義》逸文中,另有一個關於「眾口鑠金」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個商人拿了一塊純金求售,可是所有的客人都說這塊金子不純,商人為了證明金子是純的,就把金子放到火裡鍛燒,因為「真金不怕火鍊」,來證明他所賣的金子的確是純金。
駭人聞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駭人聽聞」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駭人聽聞」原作「駭人視聽」。隋朝王,知識廣博,為人稱道。曾擔任著作佐郎一職,將近二十年,陸續撰寫過《齊誌》、《齊書》、《平賊記》,但因文章用字遣詞鄙陋粗俗,內容又多超出常軌、不合法度之處,讓人見了十分震驚,被有見識的人所輕視。後來「駭人聽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令人聽了十分震驚。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