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簞食壺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個萬乘大國,對方人民所以捧著食物、飲水前來迎接,必定是渴盼來軍能解救他們於水深火熱中。假如來軍不但不能解救他們,反而使他們陷入更大的痛苦中,我看他們逃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會來歡迎來軍去占領他們的國家?」後來「簞食壺漿」演變為成語,用來指軍隊受到人民的擁護與愛戴,紛紛慰勞犒賞。
改弦易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怨言;因為不畏強貴,一視同仁,所以豪富權貴就有怨言;禁止官員濫用公帑,所以下屬們就有怨言;事奉貴族不能超過禮制的規定,所以貴族們就有怨言。由此可見,這些人之所以讒謗晏子,並非因為晏子治理不好,而是因為晏子的改革,讓他們既得利益受損,所以才說壞話攻擊他。晏子又請景公不要因此而停止改革,反而要澈底放棄舊路,改行新政,這樣不出三年,就會有好的政聲。這兩個典源一用「更張」,一用「改轍」,後來被合用演變成「改弦易轍」,用來比喻改變制度、做法或態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吃、食。如:「聚餐」、「野餐」。《詩經.鄭風.狡童》:「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膽顫心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才太了得,沒有人想要代表去探視。於是世尊要彌勒菩薩去探視維摩詰,彌勒菩薩回答世尊說:「世尊,我恐怕也不能勝任。因為我曾在兜率天宮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修習到得不退轉法時,維摩居士的對我的一段反論,現場的人聽了後,都同時證入無生法忍的境界。當時,我覺得十分慚愧,憂慮惶恐,對自己的不足感到驚慌害怕。我與他的境界實在是差太遠了,所以恐怕沒有辦法代表大家去探視維摩居士,希望世尊能夠改派別人去。」原文的「膽戰心驚」就是用來形容十分驚慌害怕。後來「心驚膽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十分驚慌害怕。如《西遊記》第一○回:「龍王見說,心驚膽戰,毛骨悚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盛飯食的短足木盤。《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一八首之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歎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妙的技能、才藝。如:「乞巧」。《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
不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能勝任。《三國演義》第一一回:「老夫年邁,二子不才,不堪國家重任。」《紅樓夢》第六三回:「究竟賈府二宅皆有先人當年所獲之囚,賜為奴隸,只不過令其飼養馬匹,皆不堪大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心意、志趣。通「恉」。如:「宗旨」、「意旨」。唐.韓愈〈答陳商書〉:「辱惠書,語高而旨深,三四讀尚不能通曉。」
咀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牙齒咬碎與磨細食物。《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唼喋青藻,咀嚼菱藕。」《抱朴子.外篇.博喻》:「故鋸齒不能咀嚼,箕舌不能別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不深入險境,就不能有斬獲。《三國演義》第一一七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與汝等來到此地,若得成功,富貴共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四六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身先士卒,古之名將皆然。」也作「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不入獸穴,安得獸子」。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