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34.8843 ms
共 10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中美建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然總統換黨,但卡特仍繼續執行尼克森時代對中國關係正常化的政策。他認定台灣問題是美國與中國關係正常化時必須解決的第一個問題。1977年5月12日,卡特向新聞界發表他對此一問題的態度:美國與中國關係正常化將不設時限,但她不願意看到台灣人遭到中共的攻擊或殘害。卡特表示美國今後要化干戈為玉帛,並表示美國和中國的關係是美國全球政策的重要因素。1977年底,蘇聯入侵阿富汗,翌年4月扶持阿富汗親蘇政權,蘇聯的擴張使美國大受威脅,更加亟欲拉攏中國。1978年5月20日,卡特派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訪問北京,像鄧小平表示美國的決心已下,美...
|
冒險犯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例]登山者除了必須膽大心細外,還要具備冒險犯難的精神。
|
辨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學的主要課題之一。從物體形狀、顏色、大小、輕重的辨別,到文字與符號(如+-×÷等)的辨別,都是兒童必須學習的。影響辨別的內在條件是,個體必得經由感官覺察到刺激,而且能辨別個刺激之間相同的或相異的特徵。此種內在條件雖不能直接觀察,但可由個體表現的外顯反應來確定。因此,在教兒童辨別學習時,要想了解兒童是否具備了內在條件,要求他指出刺激的一同特徵是必要的。在教學情境中安排外在條件時,教師可按學習原理中的兩項原則來處理:其一,當兒童表現正確反應時,立即給予適度的強化(表示讚賞)。其二,讓正確的反應多加幾次練習,以避免遺忘。 資...
|
度量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單位皆不相同,因而產生各種單位的計算方式,因此產生單位彼此間的關係換算問題,如此一來,在校內課程中,必須教導學生基本的度量衡知識,以使學童能了解各單位以及其換算之關係。而在度量衡的教學中可分為三個目標,分別為教學目標、單元目標以及行為目標,以下則分別列述:1. 教學目標:提供日常生活數量的知識、計算之技能、了解數之性質與關係,並且啟發學生對於數量問題的興趣。2. 單元目標:熟悉度量衡的概念、了解度量衡之各種名詞、熟悉各類間的換算,並且啟發研究數量問題的興趣。3. 行為目標:觀察度量衡機械、指出有關之名稱如長度、重量、面積...
|
康米紐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導古典語文,目的在於訓練記憶力及想像力。(3)拉丁學校:學生正值發育期,教育目的在培養判斷力,因此必須學習古典語文及七藝,但語文的學習偏重實用。(4)大學:為菁英教育,非全民入學,專研百科全書,除了知識廣博外,也要精深。 結語綜如上述康米紐斯的教育思想植基於唯實主義,虔誠的基督教信仰以及泛智主義,希望能以教育改造社會,促進人類發展,以期獲致和平、安詳、康樂的幸福社會。 參考資料林玉体(1995)。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三民。
|
注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關注留意。[例]過馬路時,必須小心注意兩方來車。
|
三角關係_(Triangula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孩子來減低焦慮、增加穩定性,就會形成三角關係。因為潛伏的衝突並未浮上檯面,長期而言情形會惡化。個體必須要撤出家族中的三角關係,使自己不再介入另外兩個成員的情感糾葛。 不同學者對三角關係的看法有些學者認為三角關係是指祖父母、父母、子女三代間的關係;有些學者認為三角關係是指父、母、子女間的關係。Bowen認為三角關係是成員間彼此存有某種關係的三人組。三角關係是藉由關係來處理情緒系統中焦慮的一種方法,反應了家庭系統內成員間情緒互動的過程,這個方法是自然且普遍的,而關係的性質可以是情感或肢體的關係。關係的持續可以是暫時或長久的...
|
測量量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interval scale)的定義特性是被分派到兩個人或兩個物體上的兩個數字,其數字之間的差距,必須對應到這些人或這些物體在測量屬性上的差異。因為心理學非常重視個別差異,因此等距量尺相當有用,而許多測驗的編製者也竭盡全力,試圖建構等距量尺。但這種量尺的建構相當困難,因此很多心理測驗只能產生有順序屬性而沒有等距屬性的量尺。 比率量尺 比率量尺(ratio scale)是指兩個被分派至個體或物體的數字,其比率能夠對應到這些個體或物體被測屬性的比率。等距和比率量尺有個差異,在等距測量中,單位是隨意的,且零點也是隨意訂製,並...
|
光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賞光照顧。為商業界通用,歡迎顧客的敬辭。如:「我們必須好言對待每個上門光顧的客人。」
|
同歸於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獨孤及(西元725∼777),字至之,河南洛陽人,唐代散文家。獨孤及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以儒家典籍為治學方向,長於議論,強調立範誡世,不以詞藻華麗取勝。在〈祭吏部元郎中文〉中,獨孤及悼念猝逝的友人,舉了彭祖與殤子為例。相傳彭祖活了八百歲,殤子則是未成年而死之人,兩人活著的時間雖然差距甚大,最後卻都必須歸於死亡。因此在通達生命的智者看來,死亡不過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不需要為此感到嘆息。後來「同歸於盡」演變為成語,用來指一同毀滅或死亡。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