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雷鳴瓦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拋棄,才質如瓦釜,卻發出如雷巨響,直似妖怪作聲,庸人在職;善於毀謗別人的人位居高位,賢能的人才卻沒有名聲。屈原以「黃鐘」比喻賢士,「瓦釜」比喻讒人,感嘆小人得志,世間沒人了解他的廉潔堅貞。後來「瓦釜雷鳴」用來比喻平庸無才德的人卻居於顯赫的高位。亦用來比喻拙劣的文章卻風行於世。宋朝黃庭堅〈再次韻兼簡履中南玉〉詩三首之三:「經術貂蟬續狗尾,文章瓦釜作雷鳴。」正以「瓦釜雷鳴」比喻文章之拙劣與風行。
沽名弔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聖人的教誨。我看魏諷這個人,不修養自己的德行,只知道與人結交應酬,虛浮而不切實際,是個故意做作以謀取名聲的人。我勸你要謹慎小心,不要再和他往來了!」但是劉偉沒有聽從,後來魏諷果然謀反,劉偉也牽連被殺。 「釣譽」則見於《漢書.卷五八.公孫弘卜式兒寬傳.公孫弘》。公孫弘是漢初的丞相,輔佐君王,奉行儉約,輕視財富,重視仁義,功勞甚大,因此在平帝時王元后的詔書中,曾經讚許公孫弘行事儉約,生活花費少於常規,以身作則,使民風淳樸,與那些穿著奇特服裝來謀取聲望的人完全不同。這兩個典源一用「沽名」,一用「釣虛譽」,後來被合用成「沽名釣譽」,用來指故意做作,用手段謀取名聲和讚譽。
百金一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見到季布後,就深深作揖,並且說:「楚人有一句諺語說:『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你在梁、楚一帶的名聲之所以能這麼大,都是我幫你傳揚的,大家都是楚人,為什麼你一直拒絕見我呢?」季布聽了這句恭維的話,非常高興,以上賓之禮招待。曹丘生住了幾個月才離開,臨走時,季布還送了他一份厚禮。曹丘生繼續替季布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愈來愈大。後來「一諾千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信守承諾,說話算數。
名繮利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易其樂。不絓聖人之罔,不嗅驕君之餌,蕩然肆志,談者不得而名焉,故可貴也。今吾子已貫2>仁誼之羈絆,繫名聲之韁3>鎖,伏4>周、孔5>之軌躅6>,馳顏、閔7>之極摯8>,既繫攣9>於世教10>矣,何用大道為自眩曜11>?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恐似此類,故不進。」嗣之行己持論如此。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東方朔〈與友人書〉、宋.柳永〈夏雲峰.宴堂深〉詞。 (2) 貫:通「慣」,習慣。 (3) 韁:音ㄐ|ㄤ,繫馬的繩子。 (4) 伏:佩服、信服。通「服」。 (5) 周、孔:周公(?∼西元前1105),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輔佐武...
按兵不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按兵不動」之典源,提供參考。 #《荀子.王制》1>具具而王,具具而霸,具具而存,具具而亡。用萬乘之國者,威彊之所以立也,名聲之所以美也,敵人之所以屈也,國之所以安危臧否也,制與在此,亡乎人。……誠以其國為王者之所,亦王;以其國為危殆滅亡之所,亦危殆滅亡。殷2>之日,案3>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4>,偃然5>案兵6>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7>也。案平政教,審節奏,砥礪百姓,為是之日,而兵剸天下勁矣。案然修仁義,伉隆高,正法則,選賢良,養百姓,為是之日,而名聲剸天下之美矣。權者重之,兵者勁之,名聲者美之。夫堯、舜者,一天下也,不能加毫末於是矣。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呂氏...
茂實英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盛美的事跡和好的名聲。比喻事跡和聲譽都很顯著。《梁書.卷二五.徐勉傳》:「洪規盛範,冠絕百王,茂實英聲,方垂千載。」也作「英聲茂實」。
名垂後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聲流傳於後代。《漢書.卷四五.息夫躬傳》:「昔秦繆公不從百里奚、蹇叔之言,以敗其師,悔過自責,疾詿誤之臣,思黃髮之言,名垂於後世。」《三國志.卷七.魏書.臧洪傳》:「昔晏嬰不降志於白刃,南史不曲筆以求生,故身著圖象,名垂後世。」
家至戶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令,也是同樣的用法。後來「家喻戶曉」這句成語就由此演變而出,用來表示家家戶戶都知道,亦用來形容事情、名聲傳播極廣。
熱可炙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炙手可熱」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代宣宗時,崔鉉在朝中擔任要職,權勢極大。每次當他要做重要決策時,都會找鄭魯、楊紹復、段瓌、薛蒙一同商討,所以此四人在當時同樣也是聲名顯赫,握有權柄。於是有這樣的一段話流傳著:「炙手可熱,楊、鄭、段、薛;欲得命通,魯、紹、瓌、蒙。」這段話便是形容鄭魯等人的權勢如日中天,赤燄讓人覺得好像會燙手一樣,若是想順利推展政令,一定得先有他們的支持。「炙手可熱」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句成語,用來比喻地位尊貴,勢燄熾盛;亦用來比喻廣受歡迎,名聲極盛。
吊譽沽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聖人的教誨。我看魏諷這個人,不修養自己的德行,只知道與人結交應酬,虛浮而不切實際,是個故意做作以謀取名聲的人。我勸你要謹慎小心,不要再和他往來了!」但是劉偉沒有聽從,後來魏諷果然謀反,劉偉也牽連被殺。 「釣譽」則見於《漢書.卷五八.公孫弘卜式兒寬傳.公孫弘》。公孫弘是漢初的丞相,輔佐君王,奉行儉約,輕視財富,重視仁義,功勞甚大,因此在平帝時王元后的詔書中,曾經讚許公孫弘行事儉約,生活花費少於常規,以身作則,使民風淳樸,與那些穿著奇特服裝來謀取聲望的人完全不同。這兩個典源一用「沽名」,一用「釣虛譽」,後來被合用成「沽名釣譽」,用來指故意做作,用手段謀取名聲和讚譽。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