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46.891 ms
共 179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如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合意、不稱心。《三國志.卷九.魏書.曹真傳》:「萬一有不如意,臣當以死奉明詔。」宋.辛棄疾〈賀新郎.肘後俄生柳〉詞:「肘後俄生柳,歎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
天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上天的意旨。《漢書.卷二二.禮樂志》:「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務德教而省刑罰。」《紅樓夢》第九○回:「這樣看起來,人心天意,他們兩個竟是天配的了。」
2.帝王的心意。唐.杜甫〈送從弟亞赴河西判官〉詩:「詔書引上殿,奮舌動天意。」唐.劉肅《大唐新語.卷一.匡贊》:「昌宗乃乘間屢言之。幾一歲,則天意乃易。」
|
情深意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情意深長。形容雙方的交情深厚,思念之意不絕。《紅樓夢》第五十八回:「但只是不把死的丟過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
|
真心實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意真實誠懇,毫無虛偽。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須見底,各辦著真心實意,這的是有情誰怕隔年期。」《儒林外史》第三六回:「就如你替人葬墳,真心實意。」也作「真心真意」、「真心誠意」。
|
道德意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意識」指個人的道德判斷力或道德推理能力,乃是個人經由社會互動的歷程中所產生的某種道德行為傾向或習性,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或道德現象。由於道德意識以道德行為規範為核心,因此當個人行為與社會團體發生衝突時,個人內在的道德意識能適時調節這些歧異而獲致平衡。舉凡道德觀念(moral idea)、道德情感(moral feeling)、道德意志(moral will)、道德價值(moral value)、道德理想(moral ideal)均屬道德意識的內涵。
影響個人道德意識發展的因素很多,如性別、年齡、智力、健康狀況、人格、情緒、家庭社經地位、家長管教方式、居住環境、交友、... |
曲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違反己意,去遷就他人。《後漢書.卷六十五.段熲傳》:「熲曲意宦官,故得保其富貴。」《紅樓夢》第七十九回:「金桂知其不可犯,每欲尋隙,又無隙可乘,只得曲意俯就。」
|
美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好意。三國魏.應璩〈與從弟君苗君冑書〉:「師官授邑,誠美意也。」《文明小史》第五回:「承你的美意,總算留我們在衙門裡住。」
2.快樂而無憂慮。《荀子.致士》:「得眾動天,美意延年。」
|
意識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稱人類的精神現象。其以為精神作用雖常變動,其現象則相續而起,無時或斷,諸精神現象實皆溶成一片,猶如水滴相連,故稱為「意識流」。
2.二十世紀新興的一種小說手法。運用心理學知識,無限制的或只選擇有意識的,記錄一個人心理意識的發展經驗。由於人的意識非理性控制,而似流水般到處自由流竄,因而稱為「意識流」。
|
寒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寒冷的感覺。如:「天氣轉涼,讓人覺得有幾分寒意。」
|
〔訓蒙大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訓蒙大意〕全名為〔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見〔傳習錄中卷〕〔王文成公全書‧年譜〕將此文節錄,列於「(明武宗正德)十有三年戊寅,先生四十七歲在贛。……四月班師,立社學。」之後。此文當為王陽明四十七歲時所作。
據〔年譜〕,陽明在平定大帽浰頭諸寇後,認為應著重移風易俗之教化,於是發動南贛所屬各縣父老子弟,互相戒勉,興立社學,延師教子,歌詩習禮。影響所及,市民知冠服,里巷朝夕歌聲可聞,漸成禮讓之俗。此文之作,係指示教師由淺近易行處,開導訓誨學子。 〔訓蒙大意〕主要內容如下: 古代教育重視人倫,後世才重視記誦、詞章之習。教童子,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務...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