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2.739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古代傳說的人物或國名、朝代等,均繫以氏。如:「伏羲氏」、「神農氏」、「葛天氏」、「有扈氏」。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嘗絕也。」
十三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時之作。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ISBN 7532546462古人認為經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等歷代聖人編定而成。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 周禮 儀禮《儀禮》原稱為《禮》,在漢代也稱作《士禮》,對應於《禮記》而言,《儀禮》又可以稱為《禮經》,《禮記》是它的傳。到晉代才稱為《儀禮》。其17篇為各種禮儀的記錄,而未談各種禮儀的意義。《史記》、《漢書》和《禮記》均稱其出於孔子《史記·孔子世家》:“故《書傳》、《禮》記自孔氏。...
石破天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李賀〈李憑箜篌引〉(據《全唐詩.卷三九○.李賀》引)吳絲蜀桐張高秋,空白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崑山玉碎鳳皇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1>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2>秋雨。夢入坤一作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 〔注解〕 (1) 女媧:神話傳說中的上古女帝。與伏羲為兄妹。人首蛇身,相傳曾煉五色石以補天,並摶土造人,制嫁娶之禮,延續人類生命。媧,音ㄨㄚ。 (2) 逗:惹、引弄。
因時制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獲二毛。於古為義,於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也。古之所以為治者,今之所以為亂也。夫神農、伏羲,不施賞罰而民不為非,然而立政者不能廢法而治民。舜執干戚而服有苗,然而征伐者不能釋甲兵而制彊暴。由此觀之,法度1>者,所以論民俗而節2>緩急也;器械者,因時變3>而制宜適也。夫聖人作法而萬物制焉,賢者立禮而不肖者拘焉。制法之民,不可與遠舉;拘禮之人,不可使應變。耳不知清濁之分者,不可令調音;心不知治亂之源者,不可令制法。必有獨聞之耳,獨見之明,然後能擅道而行矣。 〔注解〕 (1) 法度:法律和制度。 (2) 節:限制、控制。 (3) 時變:時局的變遷。
變本加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選》後所寫的序。典源所錄是序文的第一段,其內容略謂:遠觀上古時候,民風樸實,尚未有文章的創作。等到伏羲氏統治天下,開始畫八卦,創造文字,文章才因此產生。《易經》說:「觀察天文,可以了解四時的變化;而觀察人文,則可以教化天下。」可見文章的時代意義是非常深遠的!車輛的製造,一開始只有簡陋的椎輪車,後來才出現較高級的大輅車,但是大輅車已不像椎輪車那般地質樸;積水成冰,但是當初的水卻沒有後來的冰那般寒涼。這些都是在既有的基礎上加以改變發展,才顯得更加完美;事物的演變是如此,文章也是一樣,由質樸發展到華美,其中的變化是無法完全詳細去了解的。後來原文中的「變其本而加厲」演變成「變本加厲」這句成語,意思轉...
言之有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之有物」原作「言有物」,指言語有內容,不說空泛無益的話。《易經》相傳由伏羲制卦,文王作繫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大自然、氣象、天文等變化,供古代帝王施政參考之用,一般百姓則用為占卜吉凶。直到孔子為《易經》作傳,才賦予它哲理上的意義,成為儒家的重要典籍。《易經》的內容充滿神祕的色彩,理念幽微莫測,由宇宙運行乃至人事生滅,都有極精辟的見解。〈家人〉是《易經》的第三十七卦,指一家之人,卦形為火下風上(䷤),取風由火出,人人各守其職之義。象辭的解說為:「風由火而生出,是〈家人〉這一卦的象徵。因此君子講話的內容必定實在,不會說空泛無益的話,做事也能持續...
八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易經》中八個基本卦名。相傳為伏羲氏所作,由陰(⚋)、陽(⚊)二爻組合而成,三爻成卦,以象徵宇宙結構及諸事的變化。八卦為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易經.繫辭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平御覽.卷九.天部.風》引王子年《拾遺記》:「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卜筮所用的符號。相傳為伏羲氏所創,以陰爻(⚋)陽爻(⚊)相配合,每卦三爻,形成八卦,八卦互相搭配,演為六十四卦。古人觀卦象以定吉凶。
少見多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牟融《理惑論》(據《弘明集.卷一》引)問曰:「云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何其異於人之甚也?殆富耳之語,非實之云也!」牟子曰:「諺云:『少所見,多所怪,睹馲駝1>言馬腫背。』堯眉八彩,舜目重瞳子,皋陶馬喙,文王四乳,禹耳參漏,周公背僂,伏羲龍鼻,仲尼反頨,老子日角月玄、鼻有雙柱、手把十文、足蹈二五,此非異於人乎?佛之相好,奚足疑哉?」 〔注解〕 (1) 馲駝:即駱駝。動物名。哺乳綱偶蹄目,脊椎動物。身形高大,背上有駝峰,依駝峰可分單峰和雙峰兩種。雙重眼瞼,可擋風沙。腳下有肉墊,適於沙漠行走。能反芻,有高度耐飢渴的能力。可供騎乘及載貨,是沙漠中的主要負重動物,故亦稱為「沙漠之舟」。原產地在北...
要言不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星辰,及長精風角、占相之道。嘗與何晏、鍾毓論《易》。輅,音ㄌㄨˋ。 (2) 《易》:即《易經》,由伏羲制卦,文王繫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載大自然、天文和氣象等的變化,古代帝王作為施政之用,百姓用為占卜事象。至孔子作傳,始為哲理的書,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亦稱為《羲經》、《周易》。 (3) 晏:即何晏(?∼西元249),字平叔,三國魏宛人。好老莊之言,與夏侯玄、王弼等競尚清談,士大夫效之,遂成一時風氣,後為司馬懿所殺。 (4) 煩:同「繁」,繁雜、眾多。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