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04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攘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安定部的動亂,抵禦外敵的侵凌。如:「當國家危急存亡之秋,理應安攘外,雙管齊下。」《清史稿.卷一五八.邦交志六》:「夫安攘外之策,以固本防患為先。」
隱的人格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隱的人格理論 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目錄1 起源2 定義3 釋義4 參考書目 起源過去西方社會心理學者針對隱理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G. Kelly 與 F. Heider 等人。Kelly(1955)所提出的個人建構理論(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強調個人用以理解自己與他人的建構之複雜性與重要性。註2Heider(1958)則以常識心理學(commonsense psycholog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自覺慚愧不安。如:「由於個人的疏忽,造成公司重大損失,讓他感到很疚。」三國魏.嵇康〈幽憤詩〉:「懲難思復,心焉疚。」晉.陶淵明〈榮木〉詩:「我之懷矣,怛焉疚。」
閣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政府行政體制。起源於英國,在施政運作上是以閣代替元首對議會負責,國家元首僅具名位而無實權。閣需擬訂政策提交議會討論;並且督責所屬部會執行議會所通過的法律;議會對於無能或執政錯誤的閣則可提出譴責或投不信任票,迫使閣下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謂。妻子的美稱。《宋史.卷二四三.后妃傳下.哲宗昭慈聖獻孟皇后傳》:「得賢助,非細事也。」
在效度的威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實驗研究中,研究者對於所獲得的實驗結果是否能歸因於實驗介入的把握程度,稱為在效度。在實驗設計中,尤其準實驗設計(quasi-experimental design),經常可能存在著很多外在的因素(即變項)影響著所獲得的實驗結果,這些外在的因素,即稱為在效度的威脅。
  在實驗設計中存在著下列幾種在效度的威脅。(1)同時存在的事件(history):在實驗設計中,與實驗介入效果同時存在的外在因素,而且此因素亦可能影響所獲得的實驗結果,我們稱此因素為同時存在的事件。(2)選擇性偏差(selection biases):在實驗設計中,當受試者未經由隨機的方式(如隨機抽樣或分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宮人。多指宮中的女官或宮女。《後漢書.卷一○.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紀》:「康以太后久臨朝政,心懷畏懼,託病不朝。太后使人問之。」《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龍虎君臣會》:「卻說後唐明宗歸天,閔帝即位,應有人,盡令出外嫁人。」
2.舊時泛指妻妾。《禮記.檀弓下》:「今及其死也,朋友諸臣未有出涕者,而人皆行哭失聲。」
3.唐稱宮妓。唐.張祜〈春鶯囀〉詩:「人已唱春鶯囀,花下傞傞軟舞來。」唐.崔令欽《教坊記》:「妓女入宜春院,謂之人。」
4.稱親近的人。多指同一家族的人。《荀子.法行》:「人之疏,而外人之親,不亦遠乎?」
5.稱謂。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如:「這是我人。」也作「子」。
在歸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動機歸因論,個人往往會將成功與失敗的事件加以歸因,若將個人成敗歸諸於在因素,如能力、努力和心情等,即為在歸因。與在歸因相對的是外在歸因。後者是指個人將成敗歸諸於外在因素,如工作難度、運氣或教師偏心等。根據韋納(B. Weiner)的歸因論觀點,個人會把成功和失敗歸於各種不同的原因,而這些原因則可分成三個向度。第一個為「來源」,分為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兩類;能力、心情、努力等是在原因,工作難度、運氣、教師偏心是外在原因。第二個是「穩定性」,分為穩定和不穩定兩種;如能力、努力、工作難度是穩定的原因,心情、運氣則為不穩定的原因。第三個是「可控制性」,分為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兩類;如努力是可...
憂外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管子.戒》:「君外舍而不鼎饋,非有憂,必有外患。」指國家部的動亂和外敵的侵擾。《孽海花》第二五回:「當此憂外患,接踵而來,老夫子繫天下人望。」亦比喻個人所遭遇的在糾紛與外在壓力的困境。清.方苞〈兄子道希墓誌銘〉:「時弟妹皆幼,憂外患,獨身當亡,遂得危疾,連年景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化是指個人將別人的或外在社會的觀念、態度、價值標準等慢慢轉化成自己的觀念、態度、價值標準,而終於變成自己在的心理特質或人格特質的一部分。根據克拉斯渥爾(D.R. Krathwohl)、布魯姆(B.S. Bloom)、馬西雅(B.B. Masia)的情意領域教育目標的說法,個人價值觀及品格的形成是由接受(receiving)、反應(responding)、價值化(valuing)、組織化(organization)和品格化(characterization)等化過程之後,才慢慢形成個人品格的一部分。兒童從「媽媽說……」、「老師說……」進步而為「我相信……」,便是將其信念加以化的一種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