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3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言簡意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簡意賅」原作「詞簡意備」,見於宋.張載《張子全書.卷六.義理》。張載,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服膺《易》、《禮》、《中庸》、孔孟之學,世稱橫渠先生。《張子全書》是集結其所有著作的總稱。其〈義理〉一篇中說明:人只要清楚明白心中所要堅守的正道,就不會被典籍載記所迷惑,即使孔孟的言論有紛雜錯亂的地方,也可以很清楚的掌握其意旨,不必經過太多思索就能改動紛錯的言辭,並刪除冗雜的文字,使得文辭變得簡潔扼要而意思卻很完備。後來「言簡意賅」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詞簡意備」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言辭簡單而意思完備。
|
孜孜不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勤勉而不知疲倦。《三國志.卷四一.蜀書.向朗傳》:「自去長史,優游無事垂三十年,乃更潛心典籍,孜孜不倦。」《孽海花》第二五回:「直到放了湘撫,一到任,便勤政愛民,孜孜不倦。」也作「孳孳不倦」。
|
亦步亦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典籍。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
(3) 奔逸絕塵:奔走的速度極快,比喻才能傑出。見「奔逸絕塵」。
(4) 瞠:音ㄔㄥ,張目直視的樣子。
|
肆無忌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漢朝戴聖所輯,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在《禮記.中庸》中,孔子說君子有德行,經常奉行中庸之道,行事不偏不倚,既不會太過,也不會不及;小人則反其道而行,任意妄為,沒有任何忌憚。後來「肆無忌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恣意妄為,毫無顧忌。
|
黃粱一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姓世家。清河,唐朝縣名,故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崔氏,在唐代為豪門大姓。
(6) 釋褐秘校:授予掌管典籍或起草文書之官。釋褐,古時新進士必在太學行釋褐禮,脫去粗布衣服而換穿官服。後比喻做官或進士的及第授官。褐,音ㄏㄜˊ。
(7) 應制:即應詔,奉皇帝的詔命。
(8) 起居舍人:職官名。即古代右史記言之職。
(9) 知制誥:職官名。唐宋兩朝專掌內命,典司詔誥的官吏。
(10) 出典同州:出任為同州刺史。典,掌管。
(11) 中外:朝廷內外。
(12) 徊翔臺閣:歷任尚書多年。徊翔,來往出入。臺閣,朝廷、廟堂,指擔任顯耀官職。
(13) 赫奕:光明顯耀的樣子。指官位高貴。
(14)...
|
數典忘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典,典故。「數典忘祖」指列舉典故來論說事情,卻反而將自己祖先掌管典籍這件事給忘了。語出《左傳.昭公十五年》。後用「數典忘祖」比喻人忘本。
|
言不由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條。
01.《三國志.卷七.魏書.呂布臧洪傳.臧洪》引三國魏.臧洪〈答陳琳書〉:「且以子以才,窮該典籍,豈將闇於大道,不達余趣哉!然猶復云云者,僕以是知足下之言,信不由衷,將以救禍也。」
02.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祝盟》:「若夫臧洪歃辭,氣截雲蜺;劉琨鐵誓,精貫霏霜;而無補於晉漢,反為仇讎。故知信不由衷,盟無益也。」 參考詞語︰道不由衷注音︰ㄉㄠˋ ㄅㄨˋ |ㄡˊ ㄓㄨㄥ漢語拼音︰dào bù yóu zhōng釋義︰猶「言不由衷」。見「言不由衷」條。
01.《舊唐書.卷九四.徐彥伯列傳》:「利生於口,森然覆邦之說;道不由衷,變彼如簧之刺,可不懼之哉!」 參考詞語︰言不由中注音︰|ㄢ...
|
怨天尤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晚年致力整理古代典籍,並開平民教育之先河,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論語》一書是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互相問答的話,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在〈憲問〉篇中,孔子感慨沒有一個人可以了解他,人海茫茫,卻覓無知己。但他認為自己在遭受挫折、失敗時,能不埋怨上天,也不責怪別人。學習身邊平常的事物,進而深知自然生滅演變的道理,而能隨遇而安、通曉德義。這樣對人生的了解,已經到達某個境界了,而這個境界一般人很難體會,也只有上天才會知道。後來《論語》原文的「不怨天,不尤人」演變為「怨天尤人」這句成語,用來比...
|
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聚集。如:「彙集」。《晉書.卷九.孝武帝紀》:「道子荒乎朝政,國寶彙以小人。」《新唐書.卷一九八.儒學列傳上.序》:「(唐玄宗)置集賢院部分典籍、乾元殿博彙群書至六萬卷,經籍大備。」
|
文質彬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晚年致力整理古代典籍,並開平民教育之先河,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論語》一書是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互相問答的話,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內在的實質勝過了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質樸;而文采勝過實質的話,就會因為文辭過於繁雜而顯得虛華。只有在端莊的外表禮儀和崇高的內心修養配合協調,才能達到表裡一致,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後來「文質彬彬」被用來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端莊,或形容文章內容與辭采並茂。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