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40.626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通力合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合力共治一事。《清史稿.卷三二三.莊有恭傳》:「總計所需雖覺浩繁,然散在十二州縣,通力合作,實亦無多。」
合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際合作節(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Day)的簡稱。西元1921年,國際合作聯盟(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lliance,ICA)在瑞士舉行第十次大會時,比利時代表向大會建議,以每年7月的第一個星期六為國際合作節,每年舉行慶祝儀式;此案經1924年第十一次國際合作聯盟大會追認,才正式確定。自此以後,凡有合作事業的國家均按期慶祝。1992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宣布1995年7月的第一個星期六為聯合國國際合作節,以紀念國際合作社聯盟建立100周年。臺灣從西元1930年起開始即慶祝國際合作節以為紀念。
攜手合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達成共同目的而聯合共事。如:「只要我們攜手合作,必能克服困難,達成目標。」
互助合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彼此相互幫助,共同努力。如:「只要大家互助合作,還怕事情不能成功嗎?」
合作遊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合作遊戲意指遊戲的方式是由二人以上共同進行的團體遊戲,其進行大都有規則的約束,並有組織與分工,協調彼此的力量共同完成遊戲的活動。
  由人類遊戲行為的發展過程而言,七成左右的兒童,逐漸開始進入合作遊戲的階段。此時期在群性發展方面,已有長足的進步,能接受並內在化某些團體行為規則,有與別人合作的能力,而且也喜歡與別人一起合作遊戲。此時的遊戲常有團隊間比賽的性質,有規則的約束,參加的兒童有一定的工作任務,逐漸重視團體目標,隨個人喜惡任意退出的情形減少了,有時會產生領導者。隨著年齡的增長,合作能力愈來愈強,遊戲方式愈來愈有組織,規則也較嚴密,並發展出高度的團體意識,在遊戲過程中會忍耐、犧...
合作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合作教育是美國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所倡導。杜氏於一八九六年在芝加哥大學創辦了一所實驗學校(The Laboratory School),後人稱為「杜威學校」(The Dewey School);在這所學校中,杜威把他的教育觀念散播給學生。這些觀念首先係由福祿貝爾(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oebel, 1782~1852)提出,例如: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兒童一種互助合作的生活;所有教育活動的基本根源,在於兒童的本能及富活力的態度。而杜威則強調兒童在學校中,不僅要以主動代替被動,要去工作而不只是聆聽,而且他還要學習如何為社會貢獻...
合作無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共同從事某事或工作而毫不懈怠。如:「我們必須合作無懈,工程才能如期完成。」
合作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非暴力抵制為手段的抗爭行動,尤指印度獨立運動中,甘地(Mahatma Gandhi)倡導的反英行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了反抗英國的統治,甘地於西元1920~1922年間和1930~1934年間領導了全印度範圍的不合作運動,呼籲印度人不納稅、不入公立學校、不到法庭、不進公職、不買英貨;甘地自己並曾多次絕食。印度的和平抵制行動幾乎癱瘓當地殖民政府的運作,英國國內輿論壓力增大,迫使英國政府不得不讓印度逐漸發展自治體制。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