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欲擒故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縱孟獲,就是這種戰術的利用。當時蜀國附近的雲南、西康、貴州一帶住著南蠻,其中有個叫孟獲的首領。諸葛亮希望能夠收服孟獲的「心」,使他誠意服從,才能一勞永逸。所以諸葛亮運用計謀,把孟獲捉來問他:「你投不投降?」孟獲說:「你設下陷阱,我為什麼要投降?」諸葛亮說:「那我放你走,你回去備好兵馬再來決勝負吧!」孟獲說:「好!」於是諸葛亮派人送他回去。不久孟獲又被諸葛亮捉住,諸葛亮又放他回去。孟獲就這樣被捉七次,被放回七次,在孟獲最後一次被捉時,他流淚說:「我願意誠心的歸服,做蜀國的子民。」終於使孟獲心悅誠服。「欲擒姑縱」後來多作「欲擒故縱」,用來比喻為了要使對方就範,故意放鬆一步。
守株待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韓非子.五蠹》……是以聖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宋人1>有耕者,田中有株2>,兔走觸株3>,折頸而死。因釋其耒4>而守株,冀5>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注解〕 (1) 宋:周朝分封殷遺族微子啟之地,在今河南省商邱縣南,後為齊所滅。 (2) 株:樹幹。 (3) 兔走觸株:兔子慌忙奔跑而撞樹。走,跑。觸,撞。 (4) 釋其耒:扔下耕具。釋,放下。耒,用手推耕的木製農具,形狀似犁。 (5) 冀:希望
破釜沉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孤注一擲,背水一戰,背城借一,濟河焚舟反義:急流勇退,退避三舍辨似: 形音辨誤 同 「破釜沉舟」及「背水一戰」都有決心一戰的意思。異 「破釜沉舟」側重於不回頭、不罷休的決心;「背水一戰」側重於絕境中奮力一搏。 破釜沉舟 背水一戰 辨似例句 ○ ㄨ 我們已下了~的決心,不完成任務,絕不停止。 ㄨ ○ 下場比賽已不能再輸,希望大家齊心協力,做好~的心理準備。
東施效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說美女西施因患心病而捧心皺眉,同村醜女模仿西施的動作,希望能和她一樣美,結果卻醜上加醜(顰:皺眉)。比喻不衡量本身的條件,而盲目胡亂模仿,結果適得其反。典出《莊子.天運》。[例]我們應找出自己的風格,切莫東施效顰,一味的模仿他人。
櫛風沐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在堯的時代,天下發生大水,把田地和房子都沖毀了,人們生活十分痛苦。於是堯派禹前去治水。禹是個十分認真負責的人,有悲天憫人的胸懷。他親拿著治水的工具,和工人們一起開通水道,疏通洪水,因為太勞累,以至小腿上面的毛也被磨光了,身體常常浸沐在驟雨中,頭髮被烈風給吹動著,也就是頂著烈風急雨不斷辛勤工作,只希望早日消除洪水,讓天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莊子.天下》文載,墨子稱禹「沐甚雨,櫛疾風」,後來「櫛風沐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在外奔走,極為辛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希望、祈使。《孟子.梁惠王下》:「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新唐書.卷一一五.郝處俊傳》:「處俊言可從,惟陛下不疑。」
鷸蚌相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代,七雄並立,互相征戰不休。有一次,趙惠王打算攻打燕國,有個叫做蘇代的謀士,認為兩國互相戰爭,必然生民塗炭,又擔心燕、趙兩敗俱傷,最後都會被趁機坐大的秦國併吞,就代替燕國遊說趙惠王,希望他能夠停戰。蘇代見到趙惠王,並沒有直接請他休兵,反而說了一個故事︰「大王啊,我到貴國途經過易水時,看到一隻蚌,正把殼打開在河邊晒太陽。這時飛來一隻鷸鳥,伸出長長的喙去啄蚌的肉。受到驚嚇的蚌立刻合攏雙殼,把鷸的喙給夾住了。鷸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太陽給晒死!』蚌也不甘示弱地說︰『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明天嘴也拔不出去,很快你也活不了。』雙方爭執不休,誰也不肯讓誰。有一個漁夫經過,就毫不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指事情失敗,希望落空。《官場現形記》第一一回:「等到飯後,仍無消息,戴大理就同跟班說:『不要漂了罷?』」《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今日之下他倒作了你老人家的嫡親兒女,我這乾女兒可倒漂了,我越想越有點子眼兒熱。」
甘之如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願承受痛苦或犧牲。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記載了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一直忍辱負重,希望有天能夠雪恥復國。他為了隨時提醒自己亡國之恨,於是臥薪嘗膽,過著刻苦的生活。他又積極地討好夫差,降低夫差對越國的戒心,獲取其信任。例如勾踐得知夫差喜歡葛製的輕薄衣服,就命令人民入山采葛,織成布料,好獻給夫差。勾踐的作法果然獲得夫差的信任與賞識,賜給他許多獎賞。采葛的婦人知道勾踐為了復國雪恥,用心良苦,所以作了〈苦之詩〉來稱頌自己的君王,其中有句「嘗膽不苦甘如飴」,便是描述勾踐嘗膽之事是極苦之物,但勾踐刻苦自勵,卻把它當成像糖那樣甜美。後來「甘之如飴」就用以形容樂意承擔艱苦的事情,或處於困境卻...
焚膏繼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韓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經百家之學,崇尚儒術,攘斥佛、老,以提倡古文為職志,文章自成一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如同中國其他讀書人一般,韓愈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負與長才。他在年少時便中進士第,但因個性不適官場,一輩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頗有失志之感,〈進學解〉這篇作品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寫成。文中敘述大學老師訓誨他的學生說:「你們要勤奮努力的學習,以後才能有成就。學問和品德都好,未來也不怕被埋沒。」話都還沒說完,就有一位學生譏笑他說:「老師,您不要騙我們了!這麼久以來,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藝,每天仍是手不釋卷,大大小小的知識一絲一毫也不放過,連夜晚都點燈接著白天來讀書。結果呢?只因抨擊異教邪說,排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