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瓜田李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瓜田裡不彎身穿鞋,在李樹下不舉手整理帽子。語本無名氏〈君子行〉。後用「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懷疑的場合。
南轅北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卒年不詳。 (4) 中道而反:中途折回。反,通「返」,回來。 (5) 衣焦不申:衣服上的皺折不去整理,比喻匆忙。焦,因風吹日曬致使的捲曲皺折。申,通「伸」,伸展。 (6) 頭塵不去:滿頭的塵埃不去清除,比喻匆忙。 (7) 大行:大路。行,音ㄒ|ㄥˊ。 (8) 之楚:往楚國去。之,往。楚,戰國國名,地約當在今湖南、湖北、安徽、 浙江及河南南部,為當時地理位置最南的一國。 (9) 用:旅費。 (10) 霸王:古時稱諸侯中最強大的為霸,擁有天下的為王。 (11) 信:取信。 (12) 廣地尊名:擴充領土,提高聲譽。廣,擴充,動詞。尊,提昇,動詞。 (13) 數:音ㄕㄨㄛˋ,屢次。...
循循善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是春秋魯國陬邑人,魯定公時為大司寇,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權臣季桓子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孔子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有弟子三千人,顏淵是其中最賢能特出的一位。孔門後學記錄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間的問答之語,而成《論語》一書,其中可見孔子思想的綱領,及治學的方式。〈子罕〉篇載,顏淵感嘆道:「老師善於誘導人循序漸進地為學向善,他讓我廣求學問,行為合於禮。使我想停止,都停不下來。我已用盡我的才能去做,但老師如樹立新的目標,又高遠非凡,我雖想逐步追隨,也沒法辦到。」說明孔子的學問博大精深,而且注重教學方法,按著每個人...
參差不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揚雄《法言.序》仲尼1>以來,國君將相,卿士名臣,參差不齊,一諸聖2>,譔〈重黎〉、〈淵騫〉。 〔注解〕 (1) 仲尼: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亦稱為「孔子」。 (2) 一諸聖:完全以聖人之道來衡量。,同「概」。〔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下》
亦步亦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典籍。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 (3) 奔逸絕塵:奔走的速度極快,比喻才能傑出。見「奔逸絕塵」。 (4) 瞠:音ㄔㄥ,張目直視的樣子。
肆無忌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中庸》仲尼1>曰:「君子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3>;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4>也。」 〔注解〕 (1) 仲尼:孔丘(西元前551∼479),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亦稱為「孔子」。 (2) 中庸:待人處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3) 時中:時時處於中庸之中。 (4) 忌憚:有所畏懼而不敢妄為。
道貌岸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光彩射人,龍來洞口。 〔注解〕 (1) 光嚴:菩薩名。 (2) 整行之次:即「整行次」,打點、整理行旅之處所。 (3) 維摩:為佛陀之在家弟子,乃中印度毘舍離城之長者。精通大乘佛教教義,修行高遠,雖出家弟子猶有不能及者。亦稱為「維摩詰」、「無垢稱」等。 (4) 道貌:修行者的容貌。 (5) 凜然:莊嚴肅穆的樣子。 (6) 畾落:同「磊落」,形容胸懷坦蕩,心地光明。
差強人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吳漢是東漢初年的名將,他本來是一個亭長,後來歸附光武帝劉秀,隨著劉秀東征西討,建立了不少戰功。吳漢不但勇敢,而且十分忠心,每次出征,吳漢總是跟隨在劉秀身邊,只要劉秀沒有就寢,他就侍立一旁不肯休息。因此劉秀十分賞識他,先拜為偏將軍,後來又升為大將軍。有一次諸將們打了敗仗,垂頭喪氣,只有吳漢積極鼓勵眾人,並且整理兵械,為下一次的戰爭做好準備。劉秀得知這個情形,便稱讚吳漢,說:「吳將軍還真是能夠振奮軍心啊!」後來「差強人意」被用來比喻雖然不夠好,但大體上還能讓人滿意。
有條不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條理分明,有秩序。語本《書經.盤庚上》。[例]這位祕書總是將檔案整理得有條不紊,方便同事找尋所需的資料。
同仇敵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仇敵愾」係由「同仇」及「敵愾」二語組合而成。 「同仇」出自《詩經.秦風.無衣》,內容是說:即使沒有足夠的衣服,仍然可以共穿戰袍,整理武器,一起殺敵。描述了慷慨赴戰的志氣,反映戰士之間的友誼,從穿衣到殺敵,都願意患難與共。 「敵愾」則是出自《左傳.文公四年》,內容敘述甯武子婉轉批評了魯國僭用天子的歌樂。衛國的甯武子到魯國訪問,文公設宴款待,席間文公命樂工們演奏〈湛露〉和〈彤弓〉兩首詩歌。甯武子沒有辭謝,也沒有賦詩應和,按當時的外交禮節而言,是很失禮的。於是文公派管理禮賓事務的官員私下探問原因,甯武子說:「我以為那兩首詩歌是樂工為了練習而演奏的,因為它們是演奏於天子的宴會。以前諸侯在正月時,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