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8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杞人憂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列子.天瑞》中有一則故事:從前有個杞國人因為成天擔憂天會崩塌,地會陷落,每天睡不著覺,也吃不下飯。後來有人開導他說:「天其實是氣體聚積而成,氣體本來就是無所不在,你現在已經是整天在這團氣體裡活動呼吸了,怎麼會擔心它崩塌呢?」他聽了以後,不但沒有因此而放心,反而擔心起以氣體構成的天,會不會無法支撐日月星辰的重量,日月星辰會因此而墜落。那個人只好又勸他說:「日月星辰也不過是氣體中發亮的部分,即使墜落也不會傷人啊!」終於,他停止了對天的擔憂,卻轉而憂慮不知道什麼時候地會塌陷。那個人接著解釋:「地是由許多土塊累積成的,這些土塊密密實實的充塞在每個角落,你已經是整天在上面行走踩踏,有什麼理由讓你疑心地...
三人成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個人也說大街上出現了老虎,那大王會相信嗎?」魏王回答:「那我就不得不相信了。」龐葱接著說:「大街上本來不會出現老虎,這是顯而易見的事,但是傳謠言的人一多,就讓人不由得不相信了。我這次去趙國之後,一定有許多人會趁我不在之時,在大王面前進讒言來非議我的不是,請大王千萬要明察事實,不要被謠言所蒙蔽啊!」魏王答應了龐葱。等到龐葱離開魏國之後,果然有很多人在魏王前說龐葱的壞話,魏王一開始雖然不相信,但時日一久,內心也不得不動搖。等到太子跟龐葱回國之後,魏王就疏遠龐葱,不再重用他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三人成虎」,用來比喻謠言再三重複,亦能使人信以為真。
以訛傳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訛傳訛」原作「訛以傳訛」。「訛」是錯誤的意思。「以訛傳訛」就是指將本來就不正確的訊息或東西,沒有加以辨正清楚,又一再地傳揚出去,以致離真相越來越遠。宋代王柏〈默成定武蘭亭記〉一文,論述書法名品〈蘭亭集序〉的版本源流,其中便有「訛以傳訛」一語。據王氏的說法,〈蘭亭集序〉為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柔媚勁健,盡善盡美,為書法名品。其真蹟傳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智永再傳於弟子辨才,為唐太宗用計取得。太宗得此真蹟後,唐初多位書法名家曾加以臨摹,其中以歐陽詢的最為逼真,被鐫刻於石碑上。太宗死後,王羲之的真蹟殉葬昭陵,歐陽詢的摹本石碑則為契丹人所得,流落於定武。由於真蹟已不可得,故當時自以定武本最為珍貴。...
栩栩如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乎看到了實品。 栩栩如生 活龍活現 辨似例句 ○ ○ 這些~的蠟像,簡直就和真人沒兩樣。 ㄨ ○ 我本來不信鬼怪之事,可是看他說得~,倒讓我有幾分相信。 「栩栩如生」及「維妙維肖」都有極為逼真的意思。 「栩栩如生」側重於不但逼真且有生命力;「維妙維肖」側重於不但逼真且極為精妙。 栩栩如生 維妙維肖 辨似例句 ○ ㄨ 《紅樓夢》中把一個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寫得~。 ㄨ ○ 她長於女扮男裝,言語、動作無不~。 「栩栩如生」及「躍然紙上」都有極為逼真的意思。 「栩栩如生」可用於書面之外的形象刻畫;「躍然紙上」限用於書面的描寫或繪畫等。 栩栩如生 躍然紙上 辨似例句 ○ ㄨ 這些蠟像~,簡直就和真人沒兩...
淋漓盡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六回:「那姓蘇的,本來是個無賴文人,便代他作得淋漓盡致。他就喜歡的了不得,拿出去用起來。」
庸人自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庸碌的人無端自尋煩惱。語本《舊唐書.卷八八.陸元方列傳》。 △「杞人憂天」。
作繭自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蠶吐絲成繭,把自己給裹起來。這本是養蠶時常見的景象,有心人將它用來比喻人做了某事,反將自己困於其中。南朝梁誌公和尚〈十四科頌.善惡不二頌〉,頌中有:「聲聞執法坐禪,如蠶吐絲自縛」兩句。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佛的境界不必外求,它就在我們本來的身心中。一般人不了解,一直向外去追求,於是以為坐禪可以成佛,卻不知那就像吐絲為繭,反而牢牢地把自己給困住了。所以頌中接下去說:「法性本來圓明,病愈何須執藥。」法性就是佛性,我們的佛性本來就存在的,不必靠外在修練的,就像沒生病的人何必吃藥呢?在另外一篇〈事理不二頌〉中,誌公和尚也說:「一切無非佛事,何須攝念坐禪?」意思也是一樣。在〈菩提煩惱不二頌〉中更明白地說:「...
名副其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二人於是有了心結,彼此互相仇恨。而在此時,曹操寫了一封信給孔融,要化解他和郗慮之間的怨仇。說他們本來交情很好,結果因為一點小事而互相陷害,實在是不值得。以前兩人互相欣賞,惺惺相惜,怎麼會變成現在這樣呢?希望他們能重修舊好。曹操信中提到,孔融曾盛讚郗慮的學識,說他的學問是「名實相副」,和傳聞中的一樣好,絕不虛假。後來「名副其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名聲或名稱與實際相符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恢復、回復。如:「還俗」、「還原」、「還他本來面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梵語gāthā的音譯。意譯為頌、諷頌。本為梵語文學的贊歌、詩句。每偈由固定的音節的四句組成,音節的格式種類不一。在中國則用來指佛教修行者的宗教詩。《五燈會元.卷一.五祖弘忍大滿禪師》:「盧自秉燭,請別駕張日用於秀偈之側,寫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