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望洋興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清.劉坤一〈致胡筱蘧侍郎書〉:「若復畏繁難,慎譏笑,勢必中止,將來逾遠逾,雖有班、馬復生,亦徒望洋興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消失、隱而不見。如:「出沒」、「沒」、「泯沒」。《文選.蘇武.詩四首之三》:「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宋.蘇軾〈澄邁驛通潮閣〉詩二首之二:「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髮是中原。」
精粹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步主義的觀點。精粹主義論者認為社會文化遺產中有精有蕪,而精緻的、具有真正的價值者,並不隨時間的消逝而滅,反而會因時間的久遠而愈能顯出其真切的意義來,那才有延續的意義。永恆主義者較重視高等教育問題,但精粹主義者較重視中、小學的教育問題。 中英文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精粹主義英文關鍵字:Essentialism 參考資料Allan C.Ornstein/著,方德隆/譯(2004)。課程基礎理論,頁72-80。台灣培生教育出版。黃政傑(2000)。課程設計,頁104。東華,台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沒。《後漢書.卷四○.班彪傳上》:「由是乘、檮杌之事遂闇,而左氏、國語獨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是、從而。《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鏡花緣》第四八回:「惜沒無聞,而哀群芳之不傳,因筆志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悲痛。《文選.江淹.恨賦》:「亦復含酸茹歎,銷落沉。」唐.韓愈〈賀冊尊號表〉:「銜酸抱痛,且恥且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見義勇為、抑強扶弱的人。如:「豪俠」、「游俠」。《史記.卷一二四.游俠傳.序》:「匹夫之俠,滅不見。」《新唐書.卷八四.李密傳》:「任城大俠徐師仁來歸。」
攀龍附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代揚雄《法言.淵騫》中對顏淵、閔子騫評論道:孔子的再傳弟子,現在多已不為人知,那為何顏淵、閔子騫卻不然呢?因為他們依附著孔子,有如「攀龍鱗,附鳳翼」,乘風而上,勃勃升騰,其他人都無法跟上。因為得到孔子的盛名之助而讓世人能夠認識他們,不至於沒無聞。後來「攀龍附鳳」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攀龍鱗,附鳳翼」演變而出,本比喻依仗有聲望的人,後多用來比喻巴結權貴,以求晉升。
遺珠之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人才被埋沒或珍貴事物滅消失的遺憾。如:「這麼優秀的人才未被網羅,不免令人有遺珠之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消失、消逝、絕盡。如:「幻滅」、「破滅」、「滅」、「自生自滅」。唐.柳宗元〈江雪〉詩:「千山鳥飛絕,萬逕人蹤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