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道教上指天罡的簡稱。即北斗星。[例]踏罡步斗
立竿見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立竿見影」本為古代一種測量、訂定節氣的方法。指在陽光下豎立一根竹竿,根據投射日影的長度、方位等觀察自然界的變化。因為在陽光下豎立竹竿,可立即見其影,故「立竿見影」又用來比喻迅速收到成效。此語可見於漢代魏伯陽所作的《參同契》。《參同契》為道教最早系統論述煉丹的典籍,也稱得上是全世界最早的煉丹術理論性著作,全書托易象而論煉丹,其中存在著許多先進的化學觀念,對煉丹術有重大的影響。〈如審遭逢章〉談到修煉的方法。「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古人認為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由這五種物質所組成,此五種物質以循環的規律相互滋生,但亦相互制約。修煉時若能順應五行,並且專心一意,沒有任何遺漏,則可收快速而...
口是心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也。」偉逼之不止,妻乃發狂,裸而走,以泥自塗,遂卒。 〔注解〕 (1) 偉:程偉,生卒年不詳。為道教傳說中的人物,性好煉丹方術。 (2) 撾笞:音ㄓㄨㄚ ㄔ,鞭打。 (3) 寸斷支解:意即苦刑逼死。 ◎2《抱朴子.內篇.微旨》若乃憎善好殺,口是心非,背向異辭,反戾直正,虐害其下,欺罔其上,叛其所事,受恩不感,弄法受賂,縱曲枉直,廢公為私,刑加無辜。……凡有一事,輒是一罪,隨事輕重,司命奪其筭紀,筭盡則死。
三教九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應該廢除。於是在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這天,他召集大臣、沙門及道士等,討論三教的好壞,結果儒教為先,道教第二,佛教最後。 「九流」則是出自《漢書.卷一○○.敘傳下》。敘傳是作者自敘家世、生平,兼及編纂旨趣、體例的文章,典源所錄是《漢書》中為何收錄〈藝文志〉的編纂旨趣。其內容略謂:自《易》、《書》、《詩》、《禮》、《樂》、《春秋》六經問世,沒有被後人弘揚光大,反而是各種不同思想的理論學說相繼出現。這些著作經過秦朝的焚書災厄,到了漢朝重新加以收拾典藏,由劉向為這些典籍分門別類,寫成《別錄》一書,而有了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等九流的分別。後來「三教」和「九流」這兩...
翻雲覆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雲翻雨覆注音︰ㄩㄣˊ ㄈㄢ ㄩˇ ㄈㄨˋ漢語拼音︰yún fān yǔ fù釋義︰即「翻雲覆雨」。見「翻雲覆雨」條。 01.宋.葉適〈送葉任道教授之官靜江〉詩:「雲翻雨覆古來有,不如堂堂金石守。」 02.清.洪昇《長生殿.第六齣》:「宮幃事,費安排。雲翻和雨覆,驀地鬧陽臺。」 參考詞語︰覆雨翻雲注音︰ㄈㄨˋ ㄩˇ ㄈㄢ ㄩㄣˊ漢語拼音︰fù yǔ fān yún釋義︰即「翻雲覆雨」。見「翻雲覆雨」條。 01.宋.范成大〈請息齋書事〉詩三首之一:「覆雨翻雲轉手成,紛紛輕薄可憐生!」 02.明.無名氏《贈書記.第二齣》:「奚奴閱人已久,儘識他覆雨翻雲。」 參考詞語︰雨覆雲翻注音︰...
冤家路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冤家,就是仇人或是不願見到的人。但有時愈是不願相遇,卻好像偏偏容易相遇,無可躲避,故有「冤家路窄」這句成語。《西遊記》中有一段描述:車遲國久旱不雨,有三個道人前來,呼風喚雨,助車遲國解脫大旱之災。車遲國王尊他們為國師,全國獨尊道教,而讓眾佛教徒擔任信奉道教者的苦役。唐僧師徒西行求經,路過車遲國。唐僧見國王迫害和尚,便要悟空探個究竟。悟空發現那三個道人是虎力、鹿力、羊力三個妖魔的化身,便與八戒、沙僧到三清殿,騙妖魔說自己是天尊臨凡,撒尿偽作聖水;後被發現,三人駕雲而去。第二天,唐僧師徒去和車遲國王交換關文,三妖看到唐僧師徒,便跟車遲國王說昨夜被騙之事,並說正想去抓人,沒想到「冤家路兒窄」,竟然自...
縱虎歸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ㄋㄚˋ,通「納」,接納。 (5) 張魯:字公祺,東漢末沛國豐人,生卒年不詳。獻帝初平二年,創五斗米道教民,據巴、漢三十年,附者甚眾。建安二十年,曹操征伐,魯出降,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卒諡原。 (6) 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
道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士修道的場所,或道士所奉的神廟。
別有洞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洞天,道教稱神仙所居住的名山勝境,常和福地連稱。「別有洞天」指風景極為秀麗,引人入勝。《鏡花緣》第九八回:「陽衍進了巴刀陣,但覺香風習習,花氣溶溶。林間鳴鳥宛轉,池內游魚盤旋,各處盡是畫棟雕梁,珠簾綺戶,那派豔麗光景,竟是別有洞天。」
誘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技倆引誘、迷惑他人的心智。《大宋宣和遺事.元集》:「那時道教之行,莫盛於此時,推原其由,皆自徐知常有以誘惑聖聽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