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轉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它原來的性質,化成另一種與本質截然不同之事物的修辭法。作用在於增加「人生情趣」。如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中「我沒有夸父的荒誕,但晚景的溫存卻被我這樣偷了不少。」將「晚景的溫存」與「偷」兩種截然不同性質的語句結合在一起,使原來平鋪的敘述更加生動。
一目十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光。誦詩巨萬紙,一目俱五行。」 02.《元史.卷一八二.許有壬列傳》:「有壬幼穎悟,讀書一目五行,閱衡州〈淨居院碑〉,文近千言,一覽輒背誦無遺。」 參考詞語︰目下十行注音︰ㄇㄨˋ ㄒ|ㄚˋ ㄕˊ ㄏㄤˊ漢語拼音︰mù xià shí háng釋義︰猶「一目十行」。見「一目十行」條。 01.《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一個首相姓王名安石,臨川人也。此人目下十行,書窮萬卷。」 參考詞語︰一目數行注音︰| ㄇㄨˋ ㄕㄨˋ ㄏㄤˊ漢語拼音︰yī mù shù háng釋義︰猶「一目十行」。見「一目十行」條。 01.元.耶律楚材〈用前韻感事〉詩二首之二:「利器深藏人未知,豐城埋沒神光寂。讀書一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生病、患病。如:「她病了三天,變得相當憔悴。」《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軍人有病疽者,吳起跪而自吮其膿。」清.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銓每病,母即抱銓行一室中,未寢。」
奮不顧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據《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引)僕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衛之中。僕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壹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夫僕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善也,趣舍異路,未銜盃酒接殷勤之歡,然僕1>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2>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3>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僕以為有國士之風。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壹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僕誠私心痛之。 〔注解〕 (1) 僕:自謙之詞。...
名不虛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聲與實際相符,而非徒有虛名。※◎語或本《史記.卷七五.孟君列傳》。 △「名副其實」
漏網之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序》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昔天下之網密矣,然姦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職矣。故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下士聞道大笑之」。非虛言也。漢興,破觚而為圜1>,斲雕而為朴2>,網漏於吞舟之魚3>,而吏治烝烝4>,不至於姦,黎民5>艾安6>。由是觀之,在彼不在此。 〔注解〕 (1) 破觚而為圜:削...
襁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背負幼兒的布條和小被。宋.無名氏《李師師外傳》:「寅以菽漿代乳乳之,得不死,在襁褓未啼。」《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五:「他與張氏生得一子,尚在襁褓,乳名叫做長壽。」也作「繈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掄動、揮動。《莊子.徐无鬼》:「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五燈會元.卷六.唐朝因禪師》:「唐朝因禪師,微時,運槌擊土次,戲槌猛擊之,應碎。」
夏蟬不可語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腦滿腸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釋之。 〔注解〕 (1) 琅邪王:高儼(西元558∼571),字仁威,北齊武成帝第三子,十分得寵,欲改立為儲。北齊後主高緯即位後深忌之,武平二年,以出獵為名,使劉桃枝殺之。 (2) 舉措:行為動作。 (3) 寬:饒恕、原諒。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