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370.3815 ms
共 6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滌瑕蕩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洗除汙穢。比喻去除人的過失。《文選.班固.東都賦》:「於是百姓滌瑕蕩穢,而鏡至清,形神寂漠,耳目弗營,嗜欲之源滅,廉恥之心生,莫不優游而自得。」也作「滌穢蕩瑕」、「滌瑕蕩垢」。
|
朝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每天。唐.孟浩然.〈留別王侍御維〉詩:「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唐.白居易〈長恨歌〉:「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
耐不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忍耐不了。如:「耐不住性子」、「耐不住寂寞」。也作「耐不得」。
|
不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不興。《文選.陸機.為顧彥先贈婦詩二首之一》:「隆思辭心曲,沉歡滯不起。」《文選.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風塵不起,囹圄寂寞。」
|
百丈懷海禪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僧團之農禪生活。嘗曰 (T48‧P.1119b):「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元和九年 (814) 入寂,世壽九十五。敕諡「大智禪師」,塔號「大寶勝輪」。座下以黃檗希運、溈山靈祐居首。其後,宋、元諸帝又諡號「覺照禪師」、「弘宗妙行禪師」。師所訂清規,世稱『百丈清規』,天下叢林無不奉行,為禪宗史上劃時代之功績。宋儒仿效而創立書院,元明清三朝,更以書院為鄉學,充作養士之所,皆師之賜。 懷海禪學的主要特點,是主張眾生心性本來圓滿成就,只要不被妄想所繫縛,就和諸佛無異。有一著名語句︰「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
|
鴻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的元氣。《莊子.在宥》:「雲將東遊,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唐.柳宗元〈愚溪詩序〉:「以愚辭歌愚溪,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超鴻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也作「鴻濛」。
|
水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水與月。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山城蒼蒼夜寂寂,水月逶迤繞城白。」宋.楊萬里〈夜離零陵以避同寮追送之勞留簡諸友〉詩:「思歸日日只空言,一棹今真水月間。」
|
不可言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法用言語表達,只能意會。《景德傳燈錄.卷二五.天台山德韶國師》:「僧問:『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和尚如何為人?』」
|
問柳尋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尋花問柳」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杜甫〈嚴中丞枉駕見過〉詩(據《全唐詩.卷二二七.杜甫》引)元戎1>小隊出郊坰2>,問柳尋花到野亭3>。川合東西瞻使節,地分南北任流萍。扁舟不獨如張翰,白帽還應似管寧。寂寞江天雲霧裡,何人道有少微星。 〔注解〕
(1) 元戎:兵車。
(2) 郊坰:野外。坰,音ㄐㄩㄥ 。
(3) 野亭:野外的涼亭。
|
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清靜、寂靜。《韓非子.主道》:「故曰:『寂乎其無位而處,漻乎莫得其所。』」《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悠遠長懷,寂漻無聲,肆乎永歸。」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