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4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問三不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不知,即始、中、終三者皆不知。一問三不知語本《左傳.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是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指從頭至尾全部都不知道。《紅樓夢》第五五回:「一個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也難十分去問他。」
|
訪問調查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訪問調查法是調查研究法中用以蒐集資料的工具之一。”訪問”就某種意義言之,是一種口頭問卷。受訪者不用填寫答案,而是與訪談者面對面,按自己的方式以口頭回答被問及之問題,以提供所需的資料,就其功能言,與郵寄 |
尋花問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出外遊賞春天的景色。後比喻召妓。
|
問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著作物出版或新產品推出。如:「期待已久的創作終於問世了。」
|
打破砂鍋問到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對事情尋根究柢。《英烈傳》第三一回:「那道人又笑了一聲,便道:『你定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也作「打破沙鍋璺到底」。
|
問題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問題教學法是啟發學生思想之一種教學方法,針對傳統講述法之缺點,由師生共同合作、共同計畫、共同提出問題、以求共同解決問題。學生所解決之問題,故可自教材中發現,但最重要的還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有密切相關之問題。教師可指導學生平日在社會、政...
|
記問之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記問之學」指只記誦書中文字,也只會向學生複述,但卻未透徹了解,未曾把握書中的意義,這種人並沒有資格作老師。據〔禮記‧學記〕云:「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這段話的前兩句猶如所解釋的意思。「必也」之後所說的是真正可以為師的,必須學有心得,義理充足,才有能力鼓勵學生發問而當機作答,當學生沒有能力發問時,老師就要告知;若告訴了學生還不明白,就只好暫時放棄,以待來日。此即啟發式教學之要義。〔論語〕中亦載孔子之語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義旨相同。而在「告知」的時候,必須是為師者自己先已明白了,才能告訴學生;而告...
|
問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楚莊王征伐陸渾的戎人,並於周室疆域上檢閱軍隊。周定王派遣王孫滿慰勞,楚莊王便探問九鼎之大小輕重。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周雖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因九鼎為夏商周三代的傳國寶器,楚莊王問鼎有圖謀君位之意。後用以指覬覦王位,謀取政權;或指謀取最高榮譽、地位。《晉書.卷九八.列傳.王敦》:「遂欲專制朝廷,有問鼎之心。帝畏而惡之。」
|
答非所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答的內容非問題所要求的答案。如:「見他言辭閃爍、答非所問,就知道其中必有隱情。」
|
學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求學所得的知識。《儒林外史》第四七回:「無奈他雖有這一肚子學問,五河人總不許他開口。」《紅樓夢》第七九回:「奶奶不知道,我們姑娘的學問,連我們姨老爺時常還誇呢。」
2.學與問。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一○.求其放心》:「夫仁與義未有不學問而能明者也。」
3.道理。如:「這件事看似簡單,但裡面的學問可大了。」《紅樓夢》第五回:「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