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昊天罔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蒼天無窮。比喻父母恩德如蒼天廣大,無以回報。《詩經.小雅.蓼莪》:「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四回:「虧得祖父撫養成人,以有今日。這昊天罔極之恩,無從補報萬一。」
社會興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發展社會興趣需要我們與當下(現在、此刻)有充分的接觸,因而能朝有意義的未來邁進,人們樂於相互付出與回報,同時發展出一種對人道的認同感、願為他人福祉奉獻的熱忱與能力。人是社會的群體,社會興趣是經由教導、學習和運用而來的,此社會化歷程起始於我們的童年階段,內涵為在社會上找到自己適切的位置,產生歸屬感和有貢獻感。(註一)阿德勒認為人需要歸屬感,當我們害怕不能被我們所重視的團體接納時,許多問題便接踵而來,因此歸屬感不足時,個體會產生焦慮。當個體知覺到自己是人類社會的一份子,個體在處理社會事務時的態度上是一種隸屬感和貢獻感,隨著...
冀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希望、期望。[例]他熱心助人,從不冀望任何回報
痛心疾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繼任晉國國君,穩定了晉國政局。在晉國發生饑荒時,秦國也大方的拿糧食去幫助晉國。不過,晉國卻沒有相對的回報秦國的恩德。當晉懷公即位後,就食言了要割五座城池給秦國當謝禮的承諾。秦國在糧食援助晉國的來年,秦國也發生了饑荒,但晉國卻殘忍的不予援救。因此,兩國關係也就越來越不好。後來秦國因偷襲鄭國失敗,在返國途中卻遭到晉國設計攻擊,幾近全軍覆沒。從此秦晉雙方交惡,長年處在戰爭狀態,自文公二年到宣公十五年,秦、晉兩國間爆發了十次戰爭,但都是晉國略佔上風。秦國為了和晉國相抗衡,就和楚國、狄部落結盟,這讓晉國倍感威脅。於是,在成公十一年...
秣馬厲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周都城經商途中遇到秦軍,知道秦軍意圖後,他一方面用四張獸皮和十二頭牛慰勞賞賜秦軍,一方面則是派人趕緊回報鄭穆公這件事。鄭穆公獲報後,派人去招待秦國駐軍休息、居住的房舍察看,結果見到他們已經捆物裝車、磨利兵器、餵好馬匹,完成作戰的準備。於是鄭穆公將計就計派皇武子去送行,讓秦軍知道鄭國已有防備,免去一場戰爭。後來「厲兵秣馬」被用來指完成作戰準備。亦用來比喻完成事前準備工作。另外在《左傳.成公十六年》中,可見「秣馬利兵」一詞,也作比喻完成作戰準備的意思。
平易近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易近人」原作「平易近民」。據《史記.卷三三.魯周公世家》載,周公和姜太公都因為輔佐武王打敗商紂有功,分別受封於魯和齊。但是周公一直留在都城協助處理政事,就派他的兒子伯禽去管理。伯禽上任三年後才向周公回報政績,而姜太公上任五個月就回報他的政績。原來伯禽為了改革魯地的風俗和禮制,花了三年的時間才完成;姜太公則是簡化君臣之禮,順應齊地風俗來治理。周公在聽到伯禽遲於回報的原因後,就曾嘆氣說:魯國將來會臣服於齊國,因為政令平和簡易,貼近民意,人民必定會來歸順。後來「平易近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態度和藹親切,容易接近。亦用來形容詩文淺白易懂。
不著邊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四邊都靠不了岸。《水滸傳》第一九回:「何濤道:『這幾個都是久慣做公的,四清六活的人,卻怎的也不曉事,如何不著一隻船轉來回報?』……『在此不著邊際,怎生奈何!我須用自去走一遭。』」
逢場作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藝人遇到合適的場所,就開場表演。《景德傳燈錄.卷六.江西道一禪師》:「師云:『石頭路滑。』對云:『竿木隨身,逢場作戲。』便去。」
2.隨事應景,偶爾遊戲玩耍。《三俠五義》第六○回:「劣兄雖有兩面。也不過逢場作戲,幸喜不失本來面目。」《文明小史》第二三回:「定輝倒也罷了,不過逢場作戲,華甫到了這金迷粉醉的世界,不覺神魂飄蕩。」也作「逢場作樂」。
反社會型人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從失敗經驗中取得教訓。9. 極端自我中心,不惜剝奪他人權利以滿足私慾,不顧他人感受,更不對他人有所回報。10. 情緒冷漠而變化少,不像常人般受外因感動而有喜怒哀樂的表情。11. 缺乏領悟能力,不能見賢思齊。12. 不關心他人,卻強烈需求他人的專注與支持。13. 常在幻想狀態下對他人表現惡作劇行為。14. 沒有顯著的自殺傾向。15. 在兩性關係中,以自我滿足為出發考量,也從不付出真心或愛意。16. 生活無目標、計畫,也無方向,一切活動都表現出一些自毀性行為。 病程個案年齡至少要到十八歲才會獲得診斷,但大部分患者,在十五歲...
解衣推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衣食贈送他人,以示關懷之意。語本《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 △「言聽計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