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紅嘴彎嘴犀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ockus erythrorynchus
小型犀鳥,無盔凸,體型瘦長。喙長而下彎,紅色,基部偏黑色。頭部和頸部白色,眼下方皮膚裸露,為淡粉紅色。頸部和胸腹部白色,背上黑褐色有白色斑點,尾羽長,末端成方形,黑褐色。體長約45公分。
共3亞種,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東非至西非、東非至南非成帶狀分布。
通常成對或是小群出現,在食物豐盛的地方可以見到較大群出現。紅喙彎喙犀鳥在地面搜尋食物,或是在地面挖洞找昆蟲。常常出現在大型野獸固定經過的路徑上覓食糞金龜。築巢於樹洞,底部襯有樹葉,雌鳥待在巢中,由雄鳥幫助將洞口用泥巴和排泄物封住,僅留一小細縫,雄鳥藉由此細縫傳遞食物給雌鳥,雌鳥則藉由此細縫將排泄物噴出。幼鳥長到半成年的時候,雌鳥會離開巢中,親鳥再將巢封住,幼鳥長成後再離開巢洞。
鳥綱(Class Aves)
佛法僧目(Order Coraciiformes)
犀鳥科(Family Bucerotidae)
|
文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文彩的犀角。《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及卒後,有上書譖之者,以為前所載還,皆明珠文犀。馬武與於陵侯侯昱等皆以章言其狀。」唐.袁郊《紅線》:「見田親家翁正於帳內,鼓趺酣眠,頭枕文犀,髻包黃縠,枕前露一七星劍。」
|
蘇門答臘犀(毛犀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Fischer, 1814)
雙角犀,且為體型最小的犀牛,眼周圍有皺摺,皮厚達16公釐,毛較其他犀牛多而長,深灰棕色,幼獸體色偏紅棕色;體長236~318公分,肩高112~145公分,體重800~1,000公斤;雙角都短小,尤其是鼻角,長度分別為69與80公分;齒式:1/0, 0/1, 3/3, 3/3。
早期分布東南亞、婆羅洲、蘇門答臘,目前以蘇門答臘為主,緬甸、高棉、寮國、越南可能尚有一些零星族群。
主要棲息熱帶雨林山區近水源處,有季節性上下遷移的情形,雨季上山避洪水,乾季下山,但到3月再上山以躲避馬蠅,經常在覓食區及泥浴區來回形成明顯通道,以果實、葉、莖、樹皮為食,尤其喜歡野芒果、無花果、竹子和其他次生林中的植物,一天食量可達50公斤。牠們似乎很依賴鹽舔,不同性別年齡的個體,每隔23~60天就會回到鹽舔,每個個體的活動區域內也都有鹽舔。雄性的活動區域平均30平方公里,但有個體間的活動區域有重疊,雌性略小約10~15平方公里,但似乎有領域性。蘇門答臘犀主要在晨昏與夜間活動,雄獸通常單獨活動,雌獸則會帶幼獸活動;小犀牛多在10~5月出生,一胎1仔,出生時體長約91.4公分,體重約23公斤,約...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奇蹄目(Order Perissodactyla)
犀牛科(Family Rhinocerotidae)
|
犀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犀牛的角。由角質纖維所組成,堅硬細緻,可入藥,具有強心、解熱、去毒、止血的功效。亦可用來製做圖章或其他器物。
2.額頭上隆起的骨。傳說為貴人之相。《戰國策.中山策》:「其容貌顏色固已過絕人矣,若乃其眉目,准頞權衡,犀角偃月,彼乃帝王之后,非諸侯之姬也。」
|
犀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犀牛皮製成的甲冑。《楚辭.屈原.九歌.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唐.杜牧〈郡齋獨酌〉詩:「犀甲吳兵鬥弓弩,蛇矛燕戟馳鋒鋩。」
|
大葉木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喬木;小枝光滑。葉革質,卵狀橢圓形或倒披針形,先端漸尖,全緣,稀鋸齒緣,側脈明顯。果梗長8-14mm。
|
燬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燃燒犀角可以照妖,晉溫嶠至牛渚磯,聞水深不暑譒多怪物,遂燃燒犀角照之,乃見眾多奇形異狀、乘馬車赤衣之水族。見《晉書.卷六七.溫嶠傳》。後比喻洞察事理或奸邪。也作「燃犀」。
|
印度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inoceros unicornis (Linnaeus, 1758)
獨角犀,皮摺上有圓塊狀突起,雄性頸摺明顯,皮毛灰棕色,皮摺處略呈粉色;雄性體長368~380公分,雌性310~340公分,尾長70~80公分,雄性肩高170~186公分,雌性肩高148~173公分,雄性體重2,200公斤,雌性體重1,600公斤,雌雄均有角,最長可達52.9公分。
早年分布印度西北到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現只零星分布在印度Kaziranga國家公園、尼泊爾Chitwan國家公園。
棲地主要為長草、沼澤、森林,會利用附近水域泥浴(調溫、避蟲),以草、葉、果實、莖為食,但亦可能利用農作物,會以能捲握的上唇折取食物湊到口邊,方便取食;晨昏與夜間活動為主,白天常呆在樹蔭下或泥坑中;通常單獨活動,但有時在泥坑或覓食區附近也會看到多隻個體在一起,同一區域不同性別、年齡的個體,會到同一地點排糞。據推測雄性可能依雌性排泄物的氣味,判斷其生殖狀況;族群密度每平方公里0.4~4.85隻不等。印度犀終年可生殖,雌獸發情週期為21~42天,雌獸發情時,雄獸會守在旁邊幾天求偶交配,懷孕期462~491天,一胎1仔,小犀牛出生時體長96~122公分,肩高56~67公分,體重40~81公斤,哺乳期約...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奇蹄目(Order Perissodactyla)
犀牛科(Family Rhinocerotidae)
|
黃嘴彎嘴犀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ockus flavirostris
為中型犀鳥,體長50~60公分。喙黃色,厚長而下彎,眼周圍黑色,頭部白色,胸腹部白色有灰色縱紋。背上黑色有白斑,尾羽上方黑色,下方白色有灰色寬橫紋。
分布於非洲東北部,包括衣索比亞、索馬利亞、烏干達及坦尚尼亞。
本種和一種貓鼬(Dwarf mongoose)有特殊的互助的關係,會幫助對方找尋食物和警戒天敵。求偶時配偶會一起做展示行為,將翼張開,頭成弓形,並且發出刺耳嘶啞的咯咯叫聲。於天然的樹洞中產卵,雌鳥會用泥巴和排泄物將巢洞出口封閉僅留一個垂直的細縫,如此可以確保雌鳥和卵或雛鳥的安全,而昆蟲、果實等食物就由雄鳥透過巢洞口的細縫中傳給雌鳥。當幼鳥長到半成長狀態,雌鳥會破洞而出,留下幼鳥在巢洞中,幼鳥隨後將洞口封住僅留一細縫,到長成後才離開巢洞。
鳥綱(Class Aves)
佛法僧目(Order Coraciiformes)
犀鳥科(Family Bucerotidae)
|
馬來犀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uceos rhinoceros
體長91~125公分,雌鳥體型較小,為最大型的犀鳥之一。啄巨大略下彎,象牙白色,上有一個巨大的橘黃色盔凸,後端至頭頂,前端往上翹。腳粗而有力,灰色。眼圈裸露,雄鳥黑色,雌鳥紅色。頭、胸及身體背面黑色,下腹部白色,翼寬圓,黑色,在飛行時相對於白色的腰和有黑色橫帶的白色尾羽,形成明顯的對比。
共3亞種,分布於亞洲東南部,包括馬來亞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及爪哇。
棲息於平地以及低海拔山區的常綠闊葉林,喜歡在原始森林裡大樹的樹冠層活動,雖然體型龐大,但可靈活的在樹枝間做長距離跳躍。飛行時可聽到強而有力的拍翅聲,並常發出類似喇叭的叫聲。通常單獨或是成對活動,但是當有結實累累的大樹提供充足的食物,則成群覓食。主食是植物果實,也會吃小型鳥類和其它小動物。繁殖期2~6月,於天然樹洞中築巢,巢洞位於離地高9~15公尺的樹幹上,因鳥坐巢時,雄鳥會將巢洞口封住,僅留一小孔供餵食用,每窩產1~2枚白色的卵。
鳥綱(Class Aves)
佛法僧目(Order Coraciiformes)
犀鳥科(Family Bucerotidae)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