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06.035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社交技巧訓團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交技巧訓的目的在增進人際互動的行為能力。此種訓的基礎源自於渥爾普(J. Wolpe)的行為治療和班杜拉(A. Bandura)的社會學習論,認為社會技巧不足的個人可透過「再學習」而增進其社交技巧。然而社交技巧訓的內容須視對象及訓目的而不同,並沒有統一的標準,艾斯洛(R.M. Eisler)與弗萊德遜(L.W. Frederiksen)(l980)將影響社交技巧的語言、非語言要素歸納如下表,此表的內容亦可做為一般社交技巧訓的大綱。
  社交技巧訓團體實施時,最基本的方式包括:(1)教導;(2)示範;(3)角色扮演;(4)增強;(5)回饋;(6)酬賞;(7)家庭作業。國...
家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武術的人。如:「他們家世代都是家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儒林外史》第五二回:「我們鳳四哥就了這一個手段!他那經上說:『握拳能碎虎腦,側掌能斷牛首。』」《隋唐演義》第四九回:「又封其女線娘為勇安公主,他慣使一口方天戟,神出鬼沒,又就一手金丸彈,百發百中。」
聽能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聽能訓(auditory training)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聽能訓(auditory training)並不是透過訓可以恢復聽力,而是藉由聽能訓把殘餘的聽力,應用在溝通與學習的一種技術。 內容說明藉聽能訓
知覺動作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覺動作訓」係為智能不足兒童所提供之一種專門化的訓。早期致力於智能不足兒童教育之先驅者,如法國醫生伊塔德(Jean M.G. Itard),義大利醫生蒙特梭利(M. Montessori),咸認為兒童之動作與感官的發展是認知作用的起源,故特別重視感覺訓,以逐漸形成知覺的認知過程。近三十年來,亦有學者主張加強知覺動作訓,以促進正常認知發展。如美國心理學者凱巴特(N.G. Kephart)強調:行為發展始自肌肉活動,高層次的行為植基於低層次的動作,因此較高級的活動是以肌肉的活動為基層結構。他將學習的發展過程分為六個階段:(1)大肌肉動作期;(2)動作知覺期;(3)知覺動作期;(4)知...
運動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運動訓是指在正確合理健康的管理下,利用運動員對運動刺激的適應性,提升其運動技能為目的的運動指導的過程。以往運動訓甚少利用科學的方法訓選手,科學界也很少對運動訓法加以研究,當時對於選手的訓多靠選手與教本身嘗試與摸索。
  自從運動比賽競爭日趨激烈以後,世界各先進國家、新興國家等無不致力於研究各項運動之訓法,以提升選手成績,運動訓法也與運動科學緊密結合,各種運動訓法主要以運動心理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醫學及運動營養學等為基礎,主要目的在使選手在競賽場合中獲得勝利。
  運動訓法並非一般人所謂的採用強迫不合理的方式訓選手。事實上,訓除了在培...
教師效能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師效能訓指以增進教師教學效能為目的的訓課程或活動。訓設計有四種模式:(1)行為改變技術模式,按照「歷程-結果」的教學行為分析研究的結果,所獲得的知識,利用增強的原理,設計成訓課程;(2)社交技巧訓模式,重視人際交往的互動關係與過程的分析結果,藉著理解、示範、模仿、認同、實驗進行訓,以有效處理師生應對的行為與問題,增進教育的效率;(3)認知促進模式,強調教師教學心路歷程的反省與改造,使教師覺察教學前的觀念,教學進行中的心路歷程,遇到挫折的應對策略,並正確察覺有心而未竟全功的癥結所在及化解之道,從而引導其發展更成熟的思考方式及更有效的處理策略;(4)改變教師效能信念模式,重視教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清洗磨,指修身養性。《宋書.卷八一.列傳.顧覬之》:「豈若澡雪靈府,洗神宅,據道為心,依德為慮,使跡窮則義斯暢,身泰則理兼通,豈不美哉!」
2.形容語言、文字、技藝等,運用得非常簡俐落。如:「這篇小說的文字精簡洗,人物描摹生動。」
公民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民教育之訓育實施以「公民訓」為主。「公民訓」為清末「讀經」、「修身」,及民初以來的「修身」、「公民」、「黨義」、「衛生」等學科中關於道德、衛生必須力行部分。包括我國的固有道德、新生活規律以及現代之國際道德觀念。因為道德、衛生必須力行,並非空言所能收效。民國二十一年(1932)十月,教育部頒布小學課程標準,將公民之智識部分,初小納入常識科,高小納入社會自然科。另增設公民訓項目,收集各省市著名小學所應用之「好公民」、「好國民」等訓條文八十餘分,選取切合需要而必須實踐者,分別歸納項目,訂定訓標準,以便指導兒童力行。民國三十一年一月頒布〔小學課程修訂標準〕,將公民訓改為團體訓,另訂...
自我教導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教導訓是加拿大臨床心理學家麥欣保(D.H. Meichenbaum)所創立的一種認知行為改變技術。其基本假定是:人們對他們自己所說的話,決定了他們在其他方面所做的事。人們對自己所說的話也就是所謂的內在語言,內在語言可分為三類:行動式的自我教導(例如告訴自己「今晚我一定要讀完這本書才能睡覺!」);因應式的自我教導(例如「別急!慢慢來!」);評量式的自我教導(例如「我做得真不錯!」)。這些內在語言若屬於正向,可以協助個體做正確的評估,並採取適當的因應策略;負向的內在語言則否,且可能造成個體的不適應狀態。而自我教導訓的目的即在促使個體了解其負向內在語言對自己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並學習修正自...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