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87.501 ms
共 8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義憤填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義憤填膺」係由「義憤」及「填膺」二語組合而成。
「義憤」見於《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列傳.序》,〈逸民列傳〉是記敘東漢時品行高節、隱居不仕的人,作者范曄在序中寫明為這些人立傳的原因。西漢末年時,王莽篡位,士人內心都充滿了「義憤」,卻無法表達出來,見到傳統文化被破壞殆盡,都不願再出來為國家盡力,紛紛隱居起來。即使後來漢光武帝禮聘他們,也不願意出仕,更不用說到了東漢中後期,小人當道的時候了。這種高尚的品行是值得為他們立傳的。
「義憤」是指士人見到漢室衰微,以致王莽有機可乘,奪取政權,心裡充滿了正義的憤怒。
「填膺」則見於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這是唐代的邊塞詩人高適替朋友餞別...
|
意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心意、想法。《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法師思惟:此中得恁寂寞!猴行者知師意思。」《初刻拍案驚奇》卷四:「程元玉聽得說是韋十一娘,又與驚恐之說相合,心下就有些望他救答意思,略放膽大些了。」
2.意旨、意義。如:「這個字的意思怎麼講。」
3.情趣、趣味。如:「昨晚的舞會好沒意思。」《紅樓夢》第三一回:「賈迎春姊妹見眾人無意思,也都無意思了。」
4.道義、交情。如:「你把難題推給我,太不夠意思了。」
5.誠意、送人東西時的客氣話。如:「這是一點小意思,請笑納。」
|
憤世嫉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一篇是韓愈抒發對社會、人性的看法,提到有一個姓談的書生寫了一篇〈崔山君傳〉,對不合理的社會現狀,表達了憤恨,以及憎恨邪惡的勢力,似有著隱遁的決心。而這個部分讓他覺得一般人很少能夠不與禽獸異物相同,而將人類應有的性情發揮到極致的。韓愈對人生所抱持的態度是屬於入世的,因為遵行儒家思想,對於社會應當貢獻己力,而非佛老那種出世、無為的消極生活態度。後來「憤世嫉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對痛恨腐敗的社會現狀及庸俗世態的痛恨。
|
亦步亦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快跑時,我也跟著快跑。可是當夫子奔走速度達到非常快速的時候,我卻只能在後面瞪著眼睛直看。」顏淵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孔子做什麼,他也跟著做什麼,但是卻發現某些地方是無法模仿、跟上腳步的,也就是孔子不需要說什麼,眾人就自然信服;不曾親近或偏袒,但情意卻自然而周到;沒有爵位,而百姓卻自然歸向他,這些在顏淵的心中,一直無法看出是什麼緣故,因此就向孔子請教。而孔子也向顏淵解釋,這一切都是因為虛心的順應自然萬物之變化,遵循著既有的大自然規律的關係。後來「亦步亦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事追隨或仿傚別人。
|
靡靡之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靡靡之音」原作「靡靡之樂」。韓非是戰國末期的韓國諸公子,他眼見韓國國力衰弱,竭力主張使用刑術法治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標。他屢次上諫韓王,均不受重視,因而發憤著書,即成今日之〈韓非子〉,表達自己的治國理念。其中〈十過〉一章在闡述君王如有十個重大過失之一,就足以亡國,其中一項就是沉溺於音樂享樂中,而忘了國事與應有的禮儀。他舉春秋時期晉平公的事為例,當時衛靈公要前往晉國會見晉平公,經過濮水附近,聽到一曲美妙的音樂,問左右有無人聽過,眾人皆說沒有,衛靈公便請樂師師涓將它譜下來。到了晉國,晉平公設宴款待他,酒酣耳熱之際,衛靈公便要師涓演奏那新譜下來的美樂助興。師涓演奏到一半,晉國樂師師曠趕忙阻止說:「這...
|
得魚忘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釋義2 語源(出處)2.1 譯文3 近義4 反義5 例句6 引用 釋義捕到魚就忘了捕魚的竹器。原比喻既已領悟道理或掌握精隨,表達它的語言文字就可拋開,不要執著。今指達到目的後就忘記了原來的憑藉。 語源(出處)莊子 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譯文筌是用來捕魚的,捕了魚就忘了漁具。……我那能同忘言的人來談論呢? 近義忘恩負義 得兔忘蹄 過河拆橋 鳥盡弓藏 兔死狗烹 反義飲水思源 落實思樹 感恩圖報 例句你有今天的地位都是王先生的照顧,千萬不可得魚忘筌、過河拆橋喔! 引用&l...
|
不學無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一無所長,才疏學淺,胸無點墨,庸庸碌碌反義:多才多藝,真才實學,博學多才,滿腹經綸,學富五車辨似: 「不學無術」及「胸無點墨」都有沒有學問的意思。 「不學無術」側重於未經學習而沒有能力本領;「胸無點墨」則側重於學養程度低,無法做適切的表達。 不學無術 胸無點墨 辨似例句 ○ ㄨ 新任的總經理為人很和氣,但就是~,對公司的問題根本不了解。 ㄨ ○ 他明明是~,卻硬要附會風雅,才會寫出這種不知所云的詩來。
|
耳提面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納百官的意見,做為施政的參考,因此得到衛國臣民的愛戴,讓衛國成為春秋初年的大國。在這一段詩中,衛武公表達了他對後代子孫的關心與懇切叮嚀,他說:「這些年輕人啊!還不懂得分辨善惡得失。為了怕他們迷失方向,我不僅當面告誡他們,還用手提拉著他們的耳朵,詳細地叮囑,希望他們永遠記住我的吩咐。」後來「耳提面命」這句成語,就從詩中「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懇切教誨。
|
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抒寫、表達。《晉書.卷九二.文苑傳.袁宏傳》:「宏有逸才,文章絕美,曾為詠史詩,是其風情所寄。」
|
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表達、表現。《莊子.天道》:「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宋.蘇軾〈題過所畫枯木竹石〉詩三首之一:「老可能為竹寫真,小坡今與石傳神。」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