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對外國或邊境少數民族的稱呼。通「番」。如:「吐蕃」、「吐魯蕃」。
化險為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吐蕃本是中國西部古老游牧民族羌人的一支,早就和中原的漢人有往來,唐朝時的接觸亦頗為頻繁,太宗貞觀年間,更與唐宗室通婚和親。安史之亂後,唐的國際地位出現了變化,西南防務無暇顧及,自此邊疆民族常乘機侵擾邊境。代宗廣德元年,吐蕃一度攻入長安,使代宗東逃至陝州,後在郭子儀的領兵抗禦下,吐蕃雖然退兵,卻仍時常威脅京畿重地及隴右、劍南諸地。大曆十二年,吐蕃又來犯,朝廷派崔寧應戰,告捷,據史書載:「破吐蕃十萬,斬首八千,生擒九百人。」 韓雲卿〈平蠻頌〉一文即記此事。文中贊頌唐王朝對戰敗部族的處置極為妥當,使為惡者受到應有的懲處,自新者得到適合的嘉勉,「變氛沴為陽煦,化險阻為夷途」,即把原有的災禍之氣轉變成和...
不自量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於高估自己,不知衡量自己的能力。《東周列國志》第八○回:「東海役臣句踐,不自量力,得罪邊境。」也作「自不量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回來、返回。通「返」。《戰國策.衛策》:「衛君以其言告邊境,智伯果起兵而襲衛,至境而反。」
一勞永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視,所以現在也不應該輕視。既然匈奴願意進見,就不應當拒絕,才能在禍亂發生之前,給予適當的處理,以遏阻邊境戰亂的發生。後來「一勞永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經過一次的勞苦,就能獲得永久的安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古代邊境駐兵防敵的地方。如:「金山衛」、「屯衛」。《周禮.春官.巾車》:「革路,龍勒,條纓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衛。」
疲於奔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給子反、子重的信裡,用「罷於奔命」表示要讓二人不斷接到命令奔走,使他們精疲力盡,所以教唆吳國騷擾楚國邊境。典源又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內容亦是表述巫臣和子反因搶夏姬而反目成仇,巫臣投奔晉國後,出使吳國教唆他們背叛楚國,不斷地攻打楚國的屬地,讓楚國為救援而疲於奔命。後來「疲於奔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事情繁多,奔波勞累。
短兵相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短小武器做近身搏鬥。形容面對面激烈的搏打、爭鬥。[例]敵我兩軍在邊境相遇,短兵相接,戰況激烈。
諸葛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恢復與東吳的外交關係。劉備死後,東吳一方面繼續向魏稱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樣對蜀,仍陳大軍於蜀的邊境。諸葛亮派尚書鄧芝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與蜀聯合,與魏斷絕關係。  當時,南中諸郡在劉備東伐之時,受東吳策動而叛亂,嚴重威脅蜀漢後庭。諸葛亮執政後,與東吳恢復邦交,切斷了南中的外援。經過兩年調養,諸葛亮上書後主,決心平定南中叛亂。建興三年(225)春,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戰爭中,諸葛亮對叛軍首領孟獲採用攻心戰術,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平叛戰鬥結束後,諸葛亮吸取「眾建諸侯分其力」的經驗,將南中四郡分為六郡,...
言過其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二.正失》1>成帝曰:「其治天下,孰與孝宣皇帝?」向曰:「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邊境安,四夷親,單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樂,其治過於太宗之時,亦以遭遇匈奴賓服,四夷和親也。」上曰:「後世皆言文帝治天下幾至太平,其德比周成王,此語何從生?」向對曰:「生於言事。文帝禮言事者,不傷其意,群臣無小大,至即便從容言,上止輦聽之,其言可者稱善,不可者喜笑而已。言事多褒之,後人見遺文,則以為然。世之毀譽,莫能得實,審形者少,隨聲者多,或至以無為有。……」向以為如此。及世間言文帝小生於軍中,長大祭代東門外,使者求得之,因立為代王,徵當即位,後期,日為之再中,集上書囊,以為前殿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