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4.825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覺。《史記.卷一一八.淮南王傳》:「吏覺,使長安尉奇等往捕開章。」《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非尋常行道所由之徑,民間皆不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傳奇名。元人作,作者姓名不詳。為四大傳奇之一。敘述劉遠從軍,其妻李三娘在娘家備受兄嫂折磨,生子後,將子咬臍郎送至劉遠處撫養。十多年後,咬臍郎因打獵追兔而見母,一家團圓。也稱為「白兔記」。
恩不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別人對自己有恩德,卻不回報。如:「像你這樣恩不報,別人不會再幫你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津,渡口。津指道渡河口。語出《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津矣。』」後比喻能辨識路徑。唐.許敬宗〈安德山池宴集〉詩:「獨歎高陽晚,歸路不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滿足,不做過分要求。《周書.卷四二.蕭大圜傳》:「況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豈如止,蕭然無累。」
誠明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子全書‧正蒙‧誠明篇〕中說:「誠明所,乃天德良,非聞見小而已。」張載將「」分為二類:一是感性之,即聞見之,是後天獲得的;一是理性之,即誠明之,是先天具有的。二者層次不同,他說:「充其德性,則為上智;安於見聞,則為下愚。」張載所重視的「」是誠明之,而非聞見之。但他也承認聞見之,有驗證的功能,有時也是需要的。他說:「聞見不足以盡物,然又需要他,耳目不得,則是木石,要他便合得內外之道,若不聞不見又何驗?」(〔語錄抄〕)
  誠明之乃天德良,是與生俱來的,非經驗的,故不可能經由聞見之而產生。張載說:「見聞之,乃物交而,非德性所,德性所不萌於見聞。...
過程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程性識(Procedural Knowledge)目錄1 定義2 類型3 心理過程4 價值 定義 過程性識是有關“怎麼辦”的識,不能直接陳述,指能通過某種作業形式間接推測其存在。例如加減運算。 類型 智慧技能。 辨別 具體概念 定義性概念 規則 高級規則 認策略。 動作技能中的認
〔閱藏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閱藏津〕44卷,明釋智旭(1598-1654)撰。智旭,吳縣人,俗姓鍾氏,字素華。少習舉業,治理學,以衛道為職事,嘗撰闢佛論數十篇。弱冠閱株宏大師〔自錄〕而大慚,更聞法師講〔楞嚴經〕,乃決意棄儒入道,於天啟2年(1622)落髮入徑山修禪,晚居靈峰修淨土,自號藕益老人。一生著作宏富,遍及諸宗,不拘一家,為一代新風氣之倡導者。永曆8年(1654,清順治11年)圓寂,享年57歲。
  〔閱藏津〕是智旭所撰的佛經目錄,書凡44卷。他將大藏所收的1,773部佛典,各撰解題,著錄其卷數,撰譯名氏,介紹其內容要旨,以供讀佛經者的參考。他將佛典分為4部分:
  一曰經藏,分大乘...
蘧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衛國賢大夫蘧瑗善於反省過失,年五十而四十九年之非。見《淮南子.原道》。後比喻不斷改過反省,重新做起的意思。宋.蘇軾〈次韻曹九章見贈〉詩:「蘧瑗非我所師,流年已似手中蓍。」
識管理模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謂的模型是經過學者大量蒐集資料並印證歸納得到的現象或結果,模型的建立能給予參考架構,有助於實務的推動。識管理理論以策略管理、組織文化、組織行為、組織結構、人工智慧、品質管理、組織評估等領域的理論為基礎,運用這些概念提供邏輯性思考進而發展識管理的相關理論,例如定義識管理的流程、評估識管理成效等。Nonaka 與Takeuchi提出的SECI模型(socialization, externalization, Combination, internalization model)為具有影響力的模型,主要在描述內隱識與外顯識的轉換過程,共有四種識轉換的方式:內化、外化、社會化、與組...
 McAdam, R. & McCreedy, S. (1999). A critical review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s., 91-100.Kulkarn, U. R., Ravindran, S., Freeze, R. (2007). A Knowledge Management Success Model: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Empirical Validation. , 309-347.野中郁次郎、竹內弘高(1997)。。臺北市 : 遠流。林東清(2009)。。臺北市:智勝文化。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