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05.564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能力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能力測驗」乃是由「羅桑智力測驗」(Lorge-Thorndike Intelligence Tests)演化而來的一種團體智力測驗,由桑代克(E.L. Thorndike)和黑根(E.P. Hagen)所編定,其主要目的在測量受試者一般思考能力。
  認能力測驗共包含初級組合(水準一及水準二)和多層次版本(水準A-H)兩個單元。初級組合中包含四個分測驗:關係性概念(relational Concepts)、物的分類(object classification)、量的概念(quantitative concept)、口語生字(oral vocabulary)等。其水準一適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楚的道。《文選.枚乘.上書重諫吳王》:「此其與秦地相什而民相百,大王之所明也。」《紅樓夢》第六一回:「我心裡明不是他偷的,可憐他害怕都承認了。」
而故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明故犯」。見「明故犯」條。01.宋.陳世崇《隨隱漫錄》卷一:「蓋不識好惡,如童稚,如醉人,雖有罪可赦;若而故犯,王法不可免也。」(源)02.《五燈會元.卷一五.德山志先禪師》:「曰:『為甚麼如此?』師曰:『而故犯。』」知明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懂得情趣。清.李漁《憐香伴》第二齣:「我和你休做不趣的人兒,把他好夢遲。」
郭耳堡的道德認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郭耳堡(Kohlberg’s Moral Cognitive Development)認為道德的發展代表個體自我與環境互動,認結構經過同化、調適所產生的新平衡結果。其使用晤談、呈現道德情境兩難故事給兒童的方式,設計問題了解受試者面對情境採取的行動,進而建立道德發展「三期六階段論」。第一期是道德成規前期,又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獎賞懲罰階段,兒童會服從權威、避免懲罰。第二階段是相對功利取向階段,兒童道德觀是互惠概念,所謂公平概念就是你為我做事、我為你做事。第二期是道德循規期,又分為好男、好女階段,兒童的善意行為就是要取悅他人...
欲人不,莫若勿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想要別人不,不如自己不做。多指做壞事而言。《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欲人不,莫若勿為!雖承娘子美情,萬一後邊有些風吹草動,被人發覺,不要說道無顏面見令尊,傳將出去,小生如何做得人成?」也作「若要人不,除非己莫為」。
程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描述事件如何執行及反映事件行為時序關係的識。
以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事物的細微處,推其真相及發展趨勢。漢.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此四士者,豈聖人哉,徒通變思深,以微著耳。」
命安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命運,順從命運,安於自身所處的地位。元.高文秀《諕范叔》第一折:「量范雎是一愚瞽之夫,則可待時守分,命安身,未敢希望功名也。」
恩報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感激別人所施予的恩德,而加以回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二回:「這雖是小事,也可見得他恩報恩的誠心。」也作「恩報德」。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