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845.06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指鹿為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趙高是個生性奸詐、頗具野心的人,想要篡奪朝中大權。秦始皇帝病逝時,假傳聖旨,賜死秦始皇長子扶蘇,接著立次子胡亥為帝,即秦二世,自己則當了丞相。當時胡亥年紀甚輕,因此趙高便專權攬政,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滿足,進而想要謀奪帝位,卻又怕朝中大臣們不服,於是就想出一個方法來試探。有一天,趙高就駕鹿跟隨著秦二世外出,秦王看見了就問說:「你為何騎著鹿呢?」趙高回答:「這是一匹馬。」秦王說:「你錯把鹿當成馬了。」趙高說:「皇上若不相信我所說的,可以問問其他人。」群臣中有人說是鹿,也有人說是馬。這時候秦王竟不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事實,卻相信了奸臣的說法。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指鹿為馬」,用來比喻人刻意顛倒是非。
樂不思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五.近義樂而忘返 六.反義故國之思|臥薪嘗膽|黍離之痛 七.故事劉備的兒子劉禪在父親死後,繼承父業。但是輔佐他的諸葛亮死後,劉禪就漸漸控制不了情勢了。後來魏國進攻蜀漢,打得蜀國無力招架,只好投降。蜀國亡國後,魏王封劉禪為安樂公,並接他到魏都洛陽居住,每天供給他吃喝玩樂。有一天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昭設宴招待劉禪,還特地找人演出故鄉蜀國的歌舞助餘興。跟在劉禪身邊的隨從看到家鄉戲,都不禁悲從中來,個個傷心流淚,而劉禪卻依然談笑自若,沒有半點憂傷之情。連司馬昭都看了搖搖頭,對旁人說:「這個人竟然如此無情!諸葛亮就算沒有死,也無法長久...
狡兔三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戰國策.齊策四》載,戰國時,有一個叫馮諼的人,在齊國孟嘗君門下作食客。有一次,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去收債,但是他不但沒把錢要回來,反而把債券全燒了。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澤,對孟嘗君十分感激,馮諼等於幫孟嘗君買了「義」回來。後來,孟嘗君被齊王解除官職,回到薛地居住。到了薛地,受到人民熱烈的歡迎,孟嘗君這才了解馮諼的用心。這時馮諼對孟嘗君說:「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藏身的洞窟,在緊急的時候就可以逃過獵人的追捕,免於一死。但是你現在只有一窟,還不能高枕無憂,我會再幫你尋找另外兩窟。」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他告訴梁惠王,如果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那梁國一定能國富兵強。於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
信口開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了。後來包拯為民除害,智斬了魯齋郎,李銀匠和張珪也得以發洩心裡的憤恨。包拯因此勸張珪還俗,重振家業,但是張珪卻已心如死灰,說明自己自從出家後,就再也沒想過要重回塵世的生活,儘管包拯隨口說出,瑣碎囉嗦地說了一番,也都無法說動他的心,堅決不肯還俗。後來「信口開合」演變成「信口開河」,合、河音同,「開河」大概指話如河水般洩出。所以可用來比喻隨口亂說。「信口開河」較早的書證出自於《孤本元明雜劇.漁樵閑話.第一折》:「似我山間林下的野人,無榮無辱,任樂任喜,端的是信口開河,隨心放蕩,不受拘束。」
憤世嫉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6.《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一回:「說起憤世嫉俗的話來,自然處處都有梟獍;但是平心而論,又何必人人都是梟獍呢?」
草菅人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賈誼是漢文帝時著名的文人,曾被派往長沙做長沙王的老師,後來又被召回京師,任命為梁懷王的老師。梁懷王劉揖是漢文帝的小兒子,漢文帝非常寵愛他,希望他能多讀書,所以請賈誼來教導他。但是賈誼認為,除了教皇子讀書外,最重要的是要教他做人的道理。他認為商朝、周朝之所以能長久立國,是因為所用來輔佐天子的,是相承的傳統與制度,然而秦朝就不是這樣了,他們所崇尚的是詭詐和刑罰,毫不注重謙虛和禮讓。假使像趙高那樣,教導胡亥的全是一些嚴刑酷法,那麼所學到的不是砍頭、割鼻子,就是誅殺三族的事情。所以胡亥今天才繼位,明天就射殺人。對於盡忠進諫的臣子,認為他們是蓄意毀謗;對於有深謀遠慮的臣子,認為他們在妖言惑眾。所以把殺人...
本末倒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末倒置」的「本」就是根本的意思,「末」是枝節末端的意思,所以這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細微末端、較不重要的事。《禮記.大學》裡有一句話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就是在說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終始、先後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為一般人往往會有誤本為末、倒末為本的疏失,所以就有「本末倒置」的說法。較早的書證是宋代大儒朱熹寫給他的朋友呂伯恭的信,就提到:「昨所獻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等語,信中談的就是先後次序顛倒的事情。另外一位宋代大儒陸九淵在〈與曾敬之〉信中也提到:「有其本,必有其末。未聞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則所謂文亦可知矣。」...
道貌岸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貌岸然」原作「道貌凜然」。「變文」是唐代時興起的一種講唱文學,由散文和韻文交替組成,內容以演繹佛經故事及民間、歷史故事為主。《維摩詰經講經文》是根據《維摩詰經》的故事,敷演而成,形式是先引述一段經文,然後邊講邊唱,有時幾十字的經文,可以鋪陳為數千字。內容敘述維摩詰居士生病了,佛陀欲派一名弟子前往慰問他的病情,但是所有弟子都不敢去,最後文殊菩薩應命前往。文中描述維摩詰居士的外表和情態,形容他的容貌莊嚴肅穆,胸懷坦蕩,心地光明,遠望就像鶴立雞群似的,近觀有如龍來洞口,光彩射人。後來「道貌岸然」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除本義外,也作諷刺用法,用來形容外表故作正經,心中其實不是如此。
披荊斬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披荊斬棘」原作「披荊棘」。根據《後漢書.卷一七.馮岑賈列傳.馮異》的記載,西漢末年,有個名叫馮異的人,他原本是王莽的屬下,幫助王莽對抗光武帝劉秀的軍隊。但是後來有一天他被劉秀俘虜了,劉秀仍以禮相待,令他十分感動,便與同僚一起投誠,轉而為劉秀效命。馮異不但鞠躬盡瘁,為光武帝立下許多汗馬功勞,幫助他平定天下,還非常貼心,在打仗時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因此從掌管文書的小官一路升為將軍,又被封為陽夏侯。光武帝有一次向群臣介紹他時,說他是為自己打天下的大功臣,並且賜給他金銀珠寶。光武帝用「荊棘」來比喻當時情勢的紛亂,而馮異則是為他「披荊棘」,平定亂事的功臣。後來「披荊斬棘」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克...
不學無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氏族人因此被誅殺殆盡。班固在《漢書》裡評論霍光,說他對漢室的功勞,雖然比古代的賢臣周公、伊尹還要大,但是「不學亡術」,未能精通書中的道理,用不適當的方法處理事情,所以隱瞞妻子的陰謀,並立了女兒為后,終於導致滅門的結局。「不學無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原用以指不知研習經典,並從中獲取經驗與知識,以致行為處事有所偏頗或錯誤;後則泛指人未經學習而沒有學問才幹。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