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孔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中華文化  西漢武帝前推行黃老之術而以「無為」治國。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黷百家,表章六經」,確立鞏固了孔子學說在中華文化中的主軸地位,恢復六經的正統地位,孔子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所著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第二講:「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 參考資料http://learn.pmes.tyc.edu.tw/維...
關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影6.4 傳說俚語6.5 武器和坐騎7 信仰7.1 香港信仰7.2 台灣信仰7.3 日本信仰7.4 朝鮮半島信仰7.5 越南信仰7.6 琉球信仰7.7 漢字文化圈以外名聲8 注釋與參考文獻9 參考資料10 外部連結11 以上資料來源 生平 追隨劉備 關羽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至幽州涿郡。中平元年(184年),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關羽與張飛同在其中,擔任劉備的貼身衛士。劉備輾轉擔任許多官職後,投奔昔日同窗公孫瓚,被封為平原國相,任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三人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當劉...
體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罰是指通過對人身體的責罰,特別是造成疼痛,來進行懲罰或教育的行為。使人做大量工作、運動,使其身體難以負荷,亦是體罰。目錄1 體罰的類型1.1 司法上對成人的體罰1.1.1 英國體系1.1.2 伊斯蘭體系1.1.3 東亞體系1.1.3.1 中國1.1.3.2 朝鮮1.1.3.3 日本1.1.3.4 台灣中華民國1.2 軍隊裡對成人的體罰1.2.1 中國1.2.2 日本1.2.3 韓國1.2.4 台灣1.2.5 新加坡1.3 體罰未成年人1.3.1 古中國2 各國現狀及態度2.1 英聯邦國家2.2 中華人民共和國2.3 香...
疏而不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老子》第七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後以疏而不漏比喻法網雖寬大鬆散,但絕不會讓犯罪者逃脫。《北史.卷九四.高麗列傳》:「暨箕子避地朝鮮,始有八條之禁,疏而不漏,簡而可久,化之所感,千載不絕。」明.無名氏《尋親記》第三三齣:「天網疏而不漏,張敏這廝呵!你為人太不悛,從前作過,赦後結冤,萬剮凌遲誰見憐!」亦指內容簡要卻不遺漏。《隋書.卷一八.律曆志下》:「疏而不漏,綱要克舉。」唐.劉知幾《史通.卷五.補註》:「范曄之刪後漢也,簡而且周,疏而不漏,蓋云備矣。」
赤地千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書.卷七五.眭兩夏侯京翼李傳.夏侯勝》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詔丞相御史曰:「朕以眇身,蒙遺德,承聖業,奉宗廟,夙夜惟念。孝武皇帝躬仁誼,厲威武,北征匈奴,單于遠遁,南平氐、羌、昆明、甌、駱兩越,東定薉、貉、朝鮮,廓地斥境,立郡縣,百蠻率服,款塞自至,珍貢陳於宗廟;協音律,造樂歌,薦上帝,封太山,立明堂,改正朔,易服色;明開聖緒,尊賢顯功,興滅繼絕,褒周之後;備天地之禮,廣道術之路。上天報況,符瑞並應,寶鼎出,白麟獲,海效鉅魚,神人並見,山稱萬歲。功德茂盛,不能盡宣,而廟樂未稱,朕甚悼焉。其與列侯、二千石、博士議。」於是群臣大議廷中,皆曰:「宜如詔書。」長信少府勝獨曰:「武帝1>雖有攘2>四...
中秋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秋節起源於中國,是東亞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慶,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等地的傳統節日。目錄1 起源1.1 唐朝1.2 明朝2 習俗2.1 一、拜月:2.2 二、走月亮2.3 三、偷瓜菜2.4 四、吃月餅2.5 五、吃柚子3 相關連結 起源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唐朝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鎖國政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在國外的日本人也不許回國,還禁止建造大型遠洋船隻。只有中國人和荷蘭人可以繼續在中國居住和經商;與朝鮮的貿易也仍然持續著。這種政策被稱為「鎖國政策」。而鎖國政策也保持了日本的穩定和統一。幾個世紀以來佔據領導地位的佛教,在此時也被納入幕府將軍的控制之下。儒學因其強調學習與對君王的忠心而受到鼓勵,這有助於防止叛逆和內戰。在清朝鴉片戰爭戰敗後,日本無法堅持鎖國制度,所以頒布「薪水給予令」,讓所有異國船在來到日本本土後禁止上陸,只是提供柴薪、食物和水後離開。1853年和1854年美國海軍軍官佩里(又作培理)分別率領五艘和七艘軍...
倭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明朝時期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倭寇是東亞地區對東亞海盜的貶稱,一般是指13至16世紀期間活躍於朝鮮半島及中國沿岸的海盜,這些海盜被抓拿後一般報稱自己為日本人,故此又說是為日本海盜。在倭寇最強盛之時,他們的活動範圍遠至東亞各地、甚至是內陸地區。至今,倭寇釋義共有兩種主流說法:一說倭寇的組成最初都來自日本(時稱倭國),故此被統稱為倭寇。及至後期,由於日本國內政治形勢轉變,加上日本幕府管制,日本人出海搶掠船隻的事件減少。二說來自中國、東南亞和朝鮮...
高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名。在今朝鮮半島。隋唐時稱為「高麗」。也稱為「句驪」、「朝鮮」。
明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明顯的前例,可為今日所取法、借鏡。《明史.卷三二○.外國列傳一.朝鮮》:「苟闕斯二者,而徒事佛求福,梁武之事,可為明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