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8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眉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面貌清明俊秀,長相美麗。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有個孩兒喚做安住,今年三歲,生的眉清秀,是好一個孩兒也。」《三國演義》第一四回:「只見那人眉清秀,精神充足。」也作「眉明秀」、「眉清明」、「眉清秀」、「眉清朗」。
綱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綱,網的大繩。,網的孔眼。綱舉張比喻能執其要領,則細節自能順理而成。民國.連橫〈臺灣通史序〉:「續以建省之議,開山撫番,析疆增吏,正經界,籌軍防,興土宜,勵教育,綱舉張,百事俱作,而臺灣氣象一新矣。」後亦比喻條理分明。
難度指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題的難度與測驗的效率(effectiveness)有關,難度分析的主要的在於確定每一個題的難易程度,題難度適當是構成優良測驗的必要條件。題的難易程度通常以全體受試者答對或通過該題的百分比(percentage passing)表示。這個百分比即稱為難度指數,其計算公式為:P=R/N。上式中,P代表題的難度指數,R為答對該試題的人數,N為全體受試者的人數。如在200名預試的學生中,答對某一題者有52人,則其難度為:52/200=.26(或26%)。
  另一種題難度的求法,係先將受試者依照測驗總分的高低次序排列,然後把得分最高與得分最低的,各取全體總人數的27%,定...
不識廬山真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法認識廬山的全貌。語出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只緣身在此山中。」後常用此語來比喻人因陷於事物環境中,以致只見局部,不能知道事物的全面。如:「在這紫禁城中,東逛西逛,也只能欣賞一隅,真有不識廬山真面之憾啊!」也可引喻對刻意遮掩的事物難窺究竟。如:「到底誰是天字第一號?不識廬山真面。」
瞭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看一眼就能完全清楚。《朱子語類.卷一三七.戰國漢唐諸子》:「見得道理透後,從高視下,一瞭然。」也作「一了然」。
不交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睫,眼皮上下的細毛。不交睫指眼皮不合攏,即完全不睡覺。比喻心情不安不能入眠或工作緊張勞碌。《聊齋志異.卷四.促織》:「自昏達曙,不交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注視。如:「他出道不久就成為眾所矚的新星。」也作「屬」。
十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北齊書.卷一一.文襄六王傳.河南王孝瑜傳》:「謹慎寬厚,兼愛文學,讀書敏速,十行俱下,覆棋不失一道。」比喻閱讀迅速。《紅樓夢》第二三回:「你說你會過成誦,難道我就不能一十行了?」也作「下十行」。
琳瑯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琳瑯,美玉。「琳瑯滿」形容滿眼所見都是珍美的東西。如:「這家古董店的貨色齊全,真是琳瑯滿,叫人愛不釋手。」也作「琳琅滿」。
驚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光所及,令人驚恐。形容事情極為慘重。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九齣:「李大人,聞言興慨,觸驚心。」《花月痕》第五回:「那時正痴珠西入蜀川,天寒歲暮,遊子鄉關之感,……觸驚心,無復曩時興致。」也作「觸崩心」、「觸駭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