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96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顯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聲名顯要昭彰。《後漢書.卷八○.文苑傳下.邊讓傳》:「達皇佐之高勛兮,馳仁聲之顯赫。」《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光寵顯赫,古今無二。」
借刀殺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借刀殺人」指借別人的刀來殺人。例如在《後漢書.彌衡傳》裡有一則故事:東漢末年,有個名叫禰衡的年輕人,他相當有才華,但脾氣不好,常常得罪人。曹操本來很喜歡他,但後來被他傲慢的態度觸怒了,氣得想殺掉他。但又因為他聲名在外,怕遭來非議,於是將他送給荊州刺史劉表。劉表之前也聽聞禰衡的才華過人,對他十分禮遇,所有的文書奏章都徵詢他的意見。但禰衡仍不改暴躁的脾氣,以致劉表也受不了他,想到江夏太守黃祖跟他個性一樣,於是就將他送給黃祖。黃祖剛開始也相當重用他,而禰衡也克盡職責。但有一次黃祖在宴請賓客時,禰衡當場和他起了衝突,而且出言不遜,黃祖一怒之下就將他殺了。曹操當初把禰衡送給別人就是想借別人的手殺他,後...
不識時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後漢書.卷三六.鄭范陳賈張列傳.張霸》載,東漢的張霸是一個很有才學的文人,他七歲時就能通曉《春秋》,博聞強記,學問過人,又能孝順父母,待人謙和,在當時的社會上獲得了良好的名聲。因此張霸被舉為孝廉,屢獲升遷,最後成為侍中。當時政權落入外戚鄧氏手中,虎賁中郎鄧騭(ㄓˋ)是鄧皇后的哥哥,地位顯赫,有權有勢,是眾人巴結討好的對象。鄧騭聽說了張霸的良好聲名,便想要與他結交,來提升自己的名望。但是張霸對鄧騭沒有好感,總是設法避開鄧騭,對他不理不睬。因此很多人都嘲笑張霸不知變通,以致失去一個升官發財的大好機會。後來「不識時務」被用來比喻不知利用時運以求通達;也用來形容不了解眼前狀況的愚魯態度。
身敗名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業、地位喪失,名譽毀壞。指人澈底失敗。※語或本宋.辛棄疾〈賀新郎.綠樹聽鵜鴃〉詞。 △「身歿名滅」、「聲名狼藉」
達官顯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官和身分地位尊貴的人。如:「他聲名遠播,許多達官顯要都樂意和他交往。」
名滿天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聲名傳播得很廣。《管子.白心》:「名滿於天下,不若其已也。」也作「名高天下」。
桃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戰國魏文侯的臣子子質,因罪北逃,而在簡主面前抱怨,認為朝廷內外有一半的人是他栽培的,可是卻與他作對,因此今後不再施恩給別人了,但簡主卻說:「如果春天種的是桃李,夏天就可以在樹下乘涼,而秋天也可以採食它的果實。但如果春天種的是蒺藜,那夏天不只不可採它的葉子,而且秋天還會長出刺來。因此就像種樹一樣,你所栽培的人是選錯了。」典出韓詩外傳.卷七。後世因用桃李比喻所栽培的門生後輩。唐.劉禹錫〈宣上人遠寄和禮部王侍郎放榜後詩因而繼和〉詩:「一日聲名遍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
孔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了,跟母親過著孤苦的日子。十九歲成婚,首先出任孟懿子的委吏,專為整頓賦稅;嗣為司職吏,專滋蕃息;屢顯聲名,旋遊周京,問禮於老子,回國後,國人慕其名,向他求學者日增。  昭公二五年,孔子三十五歲。昭公因季氏專政而奔齊國。魯國大亂,孔子亦投往齊國,做高昭子的家臣,再由高昭子薦見齊景公,景公愛其才,打算把尼谷的土地頒賜孔子,並欲任孔子為司寇,均為晏平仲所阻撓。孔子深知平仲不能容人,齊國終非久居之地,乃遽反魯國,時定公元年,歲壬辰,孔子四十三歲。因季氏強僭擅權,有臣名叫陽虎,更是作亂專政,所以孔子無心仕途,而退修詩、書、禮、樂,...
聞名遐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聲名遠播,遠近皆知。如:「他的醫術聞名遐邇。」
含血噴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離去隨緣隱居起來,最好不要將名字留存於世間。」結果崇覺空禪師後來落腳於天臺山,不但未能隱姓埋名,而且聲名遠近皆知。果然,不久之後,禪院失火,禪師除了勞動於土木重建外,對於傳道解惑的功課未曾懈怠。也許是對無法遵循死心禪師的囑咐,有所愧疚,他曾經作了一首野狐偈頌(佛教詩歌,四言一句),大意是說:「若要含血噴人,必先弄髒了自己嘴巴。自己就一隻不守清規的野狐,每天說一些自以為是的佛法,不就像野狐迷了路,狂走一般。這時要有一聲棒喝,將野狐喚回,急煞步中,野狐骨碌翻了個筋斗。」百丈和野狐,在佛教中都具特殊意思。百丈清規是禪居應守的規矩;野狐,則象徵了偏解的佛理。崇覺空禪師以此自喻,說自己偏解佛法,有如含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