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著作等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的著作極多。參見「著述等身」條。如:「辛勤撰述多年,他早已著作等身。」
劉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蕩不羈,輕視儒生,稱帝後,仍認為讀書無用。陸賈提醒劉邦:「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劉邦於是命陸賈著述秦亡之理,以之為戒,並實施行仁義、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政策;又命蕭何參照秦朝法律「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即「漢律九章」。晚年,劉邦寵幸愛姬戚夫人而疏遠了呂后,多次想廢黜呂后所生太子劉盈(漢惠帝),而改立戚氏之子趙王劉如意。因群臣特別是諸呂的反對,只得作罷。劉邦晚年還曾返回故鄉沛縣,與父老子弟飲酒,席間作《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評價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將其一生歸納為:高...
顛撲不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朱熹(西元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南宋婺源人。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南宋閩學的創始人。一生著述繁富,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詩集傳》和《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來歷朝學子必讀的教科書。其學說源自北宋的程顥、程頤,故後人常以「程朱學派」稱之。典源摘自朱熹寫給張欽夫的書信,內容提到關於心性方面的修養工夫:若要導正心性,則必須循著致知、誠意的次序,從中下功夫,才能達到「心無時不虛」的境界;如果可以一直在這方面努力,就可以常存此心,如此則動靜如一,不偏於任何一處。程顥也曾經說過:如果可以從身體力行中體會並且得到樂趣,到達此一境界後,就不必害怕無法把持心性。朱熹贊同程顥所言,認...
潛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靜而專注。漢.揚雄《法言.問神》:「昔乎仲尼潛心於文王矣,達之。」《三國志.卷三八.蜀書.秦宓傳》:「揚子雲潛心著述,有補於世。」
等量齊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 劉龍山仲尹:劉仲尹,字致君,號龍山,金蓋州人,生卒年不詳。能作詩。 (5) 譔:音ㄓㄨㄢˋ,著述。 (6) 蘊藉:含蓄不外露。 (7) 涪翁:黃庭堅(西元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宋分寧人。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合稱蘇門四學士。工詩,為江西詩派的開創人,並擅行、草書。涪,音ㄈㄨˊ。 (8) 蒙:無知者。此處為況周頤自謙之詞。 (9) 烏可:怎可。〔參考資料〕 清.周中孚《鄭堂札記.卷五》王弇州之才,十倍李滄溟,當上與北地、信陽鼎立。若李滄溟者,諸體俱少完善,惟七絕差勝,祇堪與謝四溟之五律等量齊觀。
左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則凄涼可憫。或腴辭潤簡牘,或美句入詠歌。跌宕而不群,縱橫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將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聞,古今卓絕。劉知幾《史通·雜說上》朱熹認為《左傳》、《史記》只是二、三等著作。又說“左氏之病是以成敗論是非而不本於義理之正”《朱子語類》卷38。《左繡》:“左氏敘事、述言、論斷,色色精絕,固不待言,乃其妙尤在無字句處。凡聲情意態,緩者緩之,急者急之,喜怒曲直莫不逼肖,筆有化工。若只向字句臨摹,便都不見得。”《讀〈左〉卮言》梁啟超:“《左傳》文章優美,其記事文對於極復雜之事項──如五大戰役等,綱領提挈得極嚴謹而分明,...
證嚴法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義主持蘭若,但法師最終還是留在花蓮,並展開慈濟會務。多年來證嚴法師領導慈濟基金會,推動社會慈善、講道著述不輟。證嚴法師自立修行清規,自力更生,直到今天,靜思精舍所有的開銷,仍是常住二眾弟子做蠟蠋、豆粉和出版品來維持的,從沒動用到慈濟基金會一分一毫的善款。(註1,2) 重要獎項與榮譽1986年─全國好人好事代表。1989年─吳三連基金會社會服務獎、台美文教基金會社會服務獎。1991年─菲律賓麥格塞塞獎社會領袖獎。(Ramon Magsaysay Award for Community Leadership)。1994年─世...
低聲下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世尊稱朱子或朱文公。寶慶中贈太師,追封信國公、徽國公。其學以居敬窮理為主,集宋代理學之大成。編次著述之書甚多,所注《四書》,明清科舉奉為標準。 (2) 詳緩:仔細緩慢。 (3) 高言:高聲說話。 (4) 浮言:沒有根據的話。猶今之「胡說」、「開玩笑的話」。
餘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暮年。如:「他退休後,以餘生從事著述。」
顧炎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參加了各地風起雲湧的反清活動,但不幸都失敗了。於是,懷著滿腔憂恨,轉而從事著述,寫下了數量相當多的著作。  黃宗羲,浙江餘姚人,他的專長是史學,代表著作是《明夷待訪錄》。這本書系統的說明了他的政治主張和理想,其中很多地方批評專制政治的缺失。  顧炎武,江蘇昆山人,世稱亭林先生。抗清失敗以後,他棄家遠逃,走遍北方各省,考察各地的山川形勢,關心各地的社會及民生問題。由於明朝末年,學術界喜好空談,加上政治腐敗,導致明朝滅亡,所以顧炎武主張經世致用的實學。他的代表著作是《天下郡國利病書》和《日知錄》。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