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371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趙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727~1814)字耘松,號甌北,清江蘇陽湖人。官至貴西兵備道,旋即辭官家居。主講安定書院,專心著述。長於史學,考據精賅。論詩主張推陳出新,力反摹擬,與袁枚、蔣士銓齊名。著有《二十二史劄記》、《陔餘叢考》、《甌北詩集》、《甌北詩話》等。
梁啟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76~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近代政治家、文學家。康有為弟子。師生二人於清末同倡變法維新,人稱「康梁」。曾主辦時務報、清議報、新民叢報等,大力宣傳改革主義。戊戌政變後,亡命日本。民國初年,曾任司法、財政總長等職。晚年不談政治,專以著述講學為務。著有《飲冰室文集》、《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歷史研究法》等。
周作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刑入獄,1949年出獄,後定居北京,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從事日本、希臘文學作品的翻譯和寫作有關回憶魯迅的著述。196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不再給周作人預付稿費。同年8月6日他被紅衛兵查封了家,並遭到皮帶、棍子抽打。其後周作人兩次寫了短文讓兒媳張菼芳交給當地派出所,以求服用安眠藥安樂死,都無音信。隔年5月6日周作人因病逝世,享年82歲。 觀點、評價他的理論主張和創作實踐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後,周作人作為《語絲》週刊的主編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寫了大量散文,風格平和沖淡,清雋幽雅。第一次國...
齊量等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 劉龍山仲尹:劉仲尹,字致君,號龍山,金蓋州人,生卒年不詳。能作詩。 (5) 譔:音ㄓㄨㄢˋ,著述。 (6) 蘊藉:含蓄不外露。 (7) 涪翁:黃庭堅(西元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宋分寧人。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合稱蘇門四學士。工詩,為江西詩派的開創人,並擅行、草書。涪,音ㄈㄨˊ。 (8) 蒙:無知者。此處為況周頤自謙之詞。 (9) 烏可:怎可。〔參考資料〕 清.周中孚《鄭堂札記.卷五》王弇州之才,十倍李滄溟,當上與北地、信陽鼎立。若李滄溟者,諸體俱少完善,惟七絕差勝,祇堪與謝四溟之五律等量齊觀。
淋漓透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淋漓盡致」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淋漓」是形容溼透的樣子。唐代韓愈的〈和虞部盧四酬翰林錢七赤藤杖歌〉一詩中,有「赤龍拔鬚血淋漓」一句,形容血流得很多的樣子。明末時的進士李清,曾在崇禎、弘光二朝為官,明亡後便歸隱鄉林,以著述自娛。《三垣筆記》是他記述在為官時的所見所聞,其中有一段記到熹宗時的一名太監,名叫劉若愚,頗有才學,被當紅太監李永貞招攬,從事主筆為文的工作。李永貞與魏忠賢一批人,仗勢干預朝政,結黨營私,劉若愚心知肚明,不敢有所反抗。魏忠賢失勢後,其黨羽都遭誅殺,劉若愚也遭彈劾入獄。李清在作官時,偶然讀到他在獄中所寫的《酌中志略》,感嘆他才識廣博,卻身不由己,最後被牽連而死於獄中...
法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康居國人,至祖父始遷居長安,故以康為姓。為華嚴宗三祖。十七歲入太白山學佛,後從智儼聽講《華嚴經》,深受智儼讚賞,二十八歲出家為沙彌。上元元年,奉詔在太原寺講《華嚴經》。後詔京師十大德為授具足戒,並賜號賢首。從此以後經常參加翻譯、講經、著述。先後和地婆訶羅、提雲般若、實叉難陀、菩提流志等共譯事,特別對《華嚴經》的翻譯貢獻最大;亦於《華嚴經》研究最深,前後講說《華嚴經》三十餘次。將智儼所創的教相和觀行作了詳盡的發揮,成為華嚴宗的實際創立者。世稱「賢首國師」。弟子以宏觀、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等最有名。著有《華嚴探玄記》二十卷、《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四卷、《華嚴經問答》二卷、《華嚴金獅子章》一卷等行世。
東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漢時皇家藏書樓,在洛陽南宮,也是宮中著述和修史的地方。《後漢書.卷五.孝安帝紀》:「詔謁者劉珍及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齊脫誤,是正文字。」唐.章懷太子.注:「洛陽宮殿名曰:『南宮有東觀。』」
經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古聖先賢的著述、典籍。原多指儒家經典,如四書、五經、十三經等。後也指其他學派、教派或著名的著作。如《道德經》、《南華真經》、《聖經》、《可蘭經》、《三字經》等。[例]研讀經書,可從中汲取古代聖賢的智慧。
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背車而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據《柳宗元集.卷二一》引)唐興以來,稱是選而不怍者,梓潼陳拾遺。其後燕文貞以著述之餘,攻比興而莫能極;張曲江以比興之隙,窮著述而不克備。其餘各探一隅,相與背馳於道者,其去彌遠。文之難兼,斯亦甚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