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96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68.752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笙磬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聲相和。語出《詩經.小雅.鼓鍾》:「鼓瑟鼓琴,笙磬同。」比喻人相處和諧。《舊唐書.卷六六.房玄齡等傳.贊曰》:「笙磬同,惟房與杜。」
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物理學上指聲的頻率。調高者表示聲高亢;調低者表示聲低沉。
文藝復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藝文流派名。文藝復興的樂大約是指從西元1430年至1600年間的樂。該名詞是樂學者從其他藝術史中借者。最早提出「文藝復興」這名詞的人是法國歷史學家米雪烈特(Jules Michelet),後來德國學者布爾克爾德(Jacob Burckharot)於1860年出版《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文明》一書,該名詞才普及並受人注意,且引起各種對文藝復興的研究興趣。布爾克爾德認為十四世紀義大利的社會及政治之改變,及對古典文學與藝術的熱潮,是和當時個人主義的誕生有極大關聯。以後的史學家也有相同的回應,他們發現文藝復興的思潮不但產生在義大利,同時也傳遍歐洲。一般歷史的文藝復興時期是在西元1300-1600年左右...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話的聲。如:「他有一口低沉的嗓。」
翹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捲起舌尖和硬腭前部相接,使氣流受阻所發出的。如國語注符號中的ㄓ、ㄔ、ㄕ、ㄖ等。也稱為「捲舌」、「舌尖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介於聲母與主要元之間,帶有輔性傾向的高元。如ㄐㄧㄚ(家)、ㄓㄨㄤ(莊)或ㄑㄩㄢ(圈)中的ㄧ、ㄨ、ㄩ皆是介。也稱為「韻頭」、「韻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覆的信。《三國演義》第八八回:「卻說孟獲在帳中專望回,忽報有二人回了。」《初刻拍案驚奇》卷六:「明日來討回罷!」
信杳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有任何訊、消息。明.葉憲祖《鸞鎞記》第二三齣:「目今又當大比之年,此時想已放榜,怎麼信杳然?難道我相公又下第了不成?」也作「杳無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五線譜上用以記樂長短、高低的符號。為英語note的意譯。有全符、二分符、四分符、八分符、十六分符等。又有附點符,時間較原符長一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或樂器發出有一定規則、組織,用以傳達思想、感情的樂。《西遊記》第一二回:「唐王大駕,早到寺前。吩咐住了樂響器。」《紅樓夢》第四一回:「當下劉姥姥聽見這般樂,且又有了酒,越發喜的手舞足蹈起來。」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