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929.5941 ms
共 13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批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修改文章、公文或作業等,並加評語。如:「老師很忙,白天要上課,晚上還得批改學生的作業。」
|
行為改變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行為改變技術2 行為改變技術具有下列特性: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行為改變技術 「行為改變技術」一詞最早出現在Watson一九六二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上,並於一九六五年使見諸於Ulmann和Krasner兩人合編的《行為改變...
|
修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改正錯誤、缺點。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隋書.卷二.高祖紀下》:「律令格式,或有不便於事者,宜依前敕修改,務當政要。」
2.修整改建。《南史.卷七.梁武帝本紀下》:「特多禁忌,牆壁崩倒,屋宇傾頹,年月不便,終不修改。」
|
馬丁.路德的教育改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丁.路德的教育改革發生於十六世紀的日爾曼地區。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是日爾曼地區威登堡(Wittenberg)大學的教授,也是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由於他主張直接閱讀〔聖經〕以了解教義,因此他親自翻譯德文本的〔新約聖經〕,而每個人都需接受基本的教育就成了必要的事了。可是他所主張的教育,除了有宗教目的,還包括了實用價值(即公民教育)。雖然他想透過教育來達成宗教改革的目的,但仍強調即使不為宗教目的,也仍應辦理教育。他說:「即使沒有靈魂這回事,也沒有天堂和地獄,若純粹只從世俗的事務來考量,仍需要有好的學校來教育我們的子女。如此才會有男人來治理國家,女人來處...
|
更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改換、變動。如:「由於天候不佳,所以臨時更改行程。」《醒世恆言.卷二八.吳衙內鄰舟赴約》:「兒與吳衙內誓同生死,各不更改。望母親好言勸爹曲允,尚可挽回前失。」
|
改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謬誤的改成正確的。《紅樓夢》第四八回:「出個題目,讓我謅去。謅了來,替我改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二回:「此刻天下的大勢,倘使不把讀書人的路改正了,我就不敢說十年以後的事了。」
|
怙惡不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過惡而不肯悔改。《封神演義》第八二回:「豈得怙惡不改,又率領群仙布此惡陣?」也作「怙惡不悛」。
|
改過向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改正過錯,真心向善。參見「改過遷善」條。如:「苦勸了這麼久,他終於脫離壞朋友,改過向善。」
|
[一九八八年教育改革法案](英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該法又稱[貝克改革法案],是英國保守黨執政時,為教育科學部國務大臣貝克(Kenneth Baker)在任內提出,國會在一九八八年七月通過的一部教育改革法令。法案內容包括城市技術學院的設立、大學經費補助機構的改組、擴大中小學學生家長的選擇權、引進學生貸款制度、加強學校的地方財務管理,以及國定課程(national curriculum)等。這些改革內容都是保守黨政府自一九七九年長期執政及柴契爾夫人(M. Lady Thatcher)領導下,其教育科學部幕僚的心血結晶。法案內容包括四大部分,二百三十八條條款。第一部分為「學校」,包括課程、入學辦法、經費和教職員、中央直接補助學校和其他等五章;第...
|
知過必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道過錯,一定改正。元.白樸.《東牆記》第三折:「古人言知過必改,不由人兜在心懷。」《斬鬼傳》第五回:「三鬼見鍾老爺賞罰分明,心中感服,叩頭拜謝,知過必改去了。」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