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764 ms
共 12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文化融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融合」係指文化調整的一種方式,在這種調整中,兩個文化自主體系,互相融合在一起,結果是產生第三個文化體系,而原來的兩個文化體系因而消失。
兩個文化融合的條件為:(1)性質相近,容易進行融合;(2)在一個地區接觸,才能進行融合;(3)彼此有更新的必要,為了保持活力,進行融合對於人類的生活有益或有價值,而且大多數人也希望如此。 「文化融合」與「文化同化」(cultural assimilation)性質相近,皆有助於文化革新,進而有影響於教育。 |
哈拉帕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哈拉帕文化哈拉帕(Harappa)一般認為其位於印度河支流旁遮普地區拉維河的左岸,和近於印度河右岸的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同為上古印度重要的兩大文明,而哈拉帕文化的存續時間則大約為西元前兩千五百年至西元前一千七百年之間(註1),自目前出土的遺址可推論哈拉帕文化在當時以具有相當發達的社會經濟結構,具有一定的規模,為一井然有序的城市。哈拉帕遺址所流文物眾多,有刻...
|
文化演化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演化論」又稱「文化進化論」,是指一種表示時間形式的過程,過程是持續的,通常會形成文化的累積與進步。首先提出這種理論的是英國人類學之父泰羅(Edward Bumett Tylor, 1832~1917)。他為這種理論奠定基礎。他在一八八一年所出版的〔人類學〕(Anthropology)一書中,認為似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發現精緻的美術品、深奧的知識及複雜的制度等。這都是從較早、較簡單、且較粗淺的階段逐漸發展或進化而來的結果。沒有一種文化的出現是突然的,都是從前一階段發展或進化而來。泰勒的思想是受到達爾文(Charles Darwin)進化論的影響。
「文化演化論」認為不同的社... |
文化教育與文化工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教育或文化活動是指從歷史文化立場來解決教育問題的一種理論,即認為教育是文化現象之一,從歷史、社會的文化立場探討教育原理,並以文化作為陶冶的材料,以養成文化的傳承及個人之發展。
文化教育學者斯普朗格(E. Spranger)認為,文化工作的目的在於發展教育的愛,亦即企求受教育者的人格全面得到發展。然而人格全面發展與「部分人格」相對的形成,後者可就形式與內容來區別。就形式的部分形成而言,以主體的知、情、意三個面向,分別施以局部的陶冶,形成其個別的單獨性質,對生命全體與人格全體未曾顧及。就內容的部分形成而言,是把智識、技能、道德、藝術、宗教等,分別在各別的領域中學習,但卻忽略相... |
河姆渡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河姆渡文化在中國長江流域一帶獨具特色的河姆渡文化,在其遺址中發現木溝干欄式建築(註1),並有石器、木器、骨器及豐富的動植物遺存。目錄1 河姆渡文化的發現2 河姆渡文化的特色2.1 骨耜2.2 陶器3 參考書目4 關鍵字 河姆渡文化...
|
〔文化財保護法〕(日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文中的「文化財」乃是指人類在文化上、生活上,具有高度價值之各種事物及現象。日本為保存並有效運用文化財,促進國民文化之提升,訂有〔文化財保護法〕。該法係統合了一九二九年公布之〔國寶保存法〕、一九三三年公布之〔重要美術品保存法〕以及一九一九年公布之〔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等法律,於一九五○年制定而成。以文化廳為主管行政機關。
該法之綜合訂定具有下列幾點特徵及意義,(1)除了昔日之建築、美術工藝品、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之外,擴大其保護對象至新的民俗文化財、埋藏文化財和無形文化財,並予以綜合整理之;(2)設置統一推行之專門行政機構文化財保護委員會;(3)採取二階段區分指定制定,如... |
文化傳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傳遞,是指上一代將該社會的文化傳遞給下一代的過程。文化傳遞乃一社會體系要維持其原有型態所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能;此工作若失敗,則該社會的原有形態便將被迫中斷,或者改型。
文化傳遞也是教育最重要的明顯功能之一,特別是學校教育,經過有組織、有體系、有目標的計畫,以傳遞經過選擇的文化(即課程或教材)給下一代,藉以保持文化之持續性及社會生活的和諧性。因此社會化過程,也可說是文化的傳遞過程。 在單純、同質性(homogeneity)較高的初民社會裡,成員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習俗、規範等比較類似,文化的傳遞可在社會的日常生活中順利進行,此時社會便是學校,不必另設機構專門擔... |
文化生態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態學」(ecology)名詞,為德國生物學家赫克爾(Ernst H. Haeckel, 1834~1919))所創,他於一八七○年所發表的〔關於動物學的發展過程與課題〕(Über Entwicklungsgabng und Aufgabe der Zoologie, On Developmental Process and Task of Zoology)一文中提出,含義指生物與其所生存的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生態學」的觀點被應用到文化學裡來,形成「文化生態學」。但是這個名詞卻到一九五五年才由德國文化學家司特羅德(J.H. Steward)所提出。其理論研究的重點是:適... |
反學校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反學校文化是學生次級文化或青年文化的一種特殊類型,主要特徵是學生反抗教師權威、鄙視學校價值,同儕之間另有一套不是建立在學業成就上的地位體系。高登(C.W. Gordon)的研究發現,學生在非學業活動之成就,容易助其獲得較高的同儕地位。柯爾曼(J.S. Coleman)的研究也發現,高中男生想在學生團體中獲得較高的地位,最好努力運動,成為體育明星,女生則須努力裝扮自己,培養社交能力,爭取人緣,優異的學業成績,不論男女都比較不受重視。
關於「反學校文化」的成因,學者提出的解釋甚多。首先,結構功能論者認為,使學校文化是地位不利的學生,在學校「地位競逐」的過程中,又遭遇挫折與失敗的產... |
高雄市文化局文化中心至善堂、至德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機構。成立於西元1981年4月16日,1983年5月13日奉行政院核定為「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1990年8月6日正式修正為「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直隸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3年1月1日高雄巿文化局成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改隸文化局。該局至善廳五百個座位,至德堂二千個座位,經常演出舞蹈與戲劇,圓形廣場八百六十坪,前廳一千一百坪,另有文物館多間及藝術圖書室等,定期舉辦各類展演活動,為高雄重要之藝文活動及舞蹈表演空間之一。地址:高雄市五福一路67號。
|
![]() |
貓頭鷹博士